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是狂犬病的病原體。狂犬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我國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
(一) 生物學性狀病毒形態似子彈狀,有包膜,內含衣殼呈螺旋對稱,核酸是單股負鏈RNA。狂犬病病毒宿主範圍廣,可感染鼠,家兔、豚鼠、馬、牛、羊、犬、貓等,侵犯中樞神經細胞並增殖,於細胞質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體,稱內基小體(Negri body),在診斷上很有價值。狂犬病病毒僅一種血清型,但其毒力可發生變異,由此巴斯德首先創用固定毒株製成減毒活疫苗。狂犬病病毒對熱、紫外線、日光、幹燥的抵抗力弱,加溫50℃1小時、60℃5分鍾即滅活。
(二) 致病性人狂犬病主要被患病動物咬傷所致。人被咬傷後,病毒進入傷口,先在該部橫紋肌細胞內緩慢增殖4~6天後侵入周圍神經,進而沿周圍傳入神經進入背根神經節內大量繁殖,上行至脊髓後角,然後散布到脊髓和腦內增殖損害神經細胞。在發病前數天,病毒從腦內和脊髓沿傳出神經進入各組織器官,如進入唾液腺內增殖,病毒可不斷隨唾液排出。潛伏期1~3個月,短者5~10天,長者可達數月至數年。潛伏期的長短取決於咬傷部位與頭部距離遠近、傷口的大小、深淺、有無衣服阻擋,以及侵入病毒的數量。患者發病時,先感不安,頭痛,發熱,侵入部位有刺痛或出現爬蟻走的異常感覺。繼而出現神經興奮性增強,脈速、出汗、流涎、多淚、瞳孔放大,吞咽時咽喉肌肉發生痙攣,見水或其他輕微刺激可引起痙攣發作,故又名“恐水病”。最後轉入麻痹、昏迷、呼吸及循環衰竭而死亡,病程為5~7天,死亡率100%。
(三) 免疫性機體感染病毒後產生的抗體有中和、補體介導溶解和抗體依賴細胞毒作用。另外,殺傷性T淋巴細胞針對靶抗原(糖蛋白刺突G、核蛋白N)可溶解病毒感染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的IFN和IL2對抑製病毒複製和抵抗病毒攻擊起重要作用。
(四) 微生物學檢查法患者可采取唾液沉渣塗片,熒光抗體染色檢查細胞內病毒抗原。或發病後2~3天作瞼、頰皮膚活檢,用熒光抗體染色,於毛囊周圍神經纖維中可找見病毒抗原。亦可將狂犬病毒固定毒株感染細胞製成抗原片,加入不同稀釋患者血清阻止熒光抗體染色以測定抗體,一般24小時可出結果。
(五) 防治原則捕殺野犬,加強家犬管理,注射疫苗是預防狂犬病的主要措施。被疑似狂犬咬傷時,應立即用20%肥皂水衝洗和浸泡傷口,再塗碘伏,然後用碳酸氫鈉衝洗,及時注射狂犬病滅活疫苗。對高危人群暴露前預防接種。在傷口嚴重等特殊情況下,應聯合使用抗狂犬病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馬血清進行被動免疫,必要時聯合使用幹擾素以增強保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