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出血熱病毒(1 / 1)

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是以發熱、皮膚和黏膜出現瘀點或瘀斑、不同髒器的損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壓和休克等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的統稱。引起出血熱的病毒,在我國已發現的有腎綜合征出血熱病毒、新疆出血熱病毒和登革病毒。

一、 漢坦病毒

漢坦病毒屬(Hantavirus)是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的一個新屬。根據其免疫原性及基因結構特征的不同,目前至少可區分為6個型。其中漢灘病毒、多布拉伐貝爾格萊德病毒、漢城病毒和普馬拉病毒為腎綜合征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病原。人對HFRS病毒普遍易感,中國是世界上HFRS疫情最嚴重的國家。

(一) 生物學性狀病毒體呈圓形或卵圓形,包膜上有方格狀的突起。核酸為單股負鏈RNA,分為L、M、S三個片段,編碼四種蛋白,

即:RNA聚合酶、包膜糖蛋白G1和G2、核殼蛋白(N)。HFRS病毒的成熟方式為芽生成熟。常用非洲綠猴腎細胞、人胚肺二倍體細胞等來分離培養該病毒。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劑如甲酚皂溶液、苯紮溴銨等也能滅活病毒。

(二) 致病性在我國,黑線姬鼠和褐家鼠是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和傳染源。人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觸感染動物及其排泄物而受傳染,也可經胎盤和蟲(蟎)媒傳播。病毒感染後,主要通過對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害和免疫病理作用致病。潛伏期一般為2周左右,起病急,發展快。主要有三大主症:即發熱、出血和腎髒損害。病毒感染造成病毒血症以及全身毛細血管和小血管損傷,引起高熱、寒戰、乏力、全身酸痛、皮膚和黏膜出現出血點或出血斑,重者還可有腔道或各髒器出血、腎髒損害出現血尿、蛋白尿,電解質紊亂。廣泛的毛細血管和小血管損傷引起的出血、血漿滲出和微循環障礙等造成低血壓或休克。病程早期血液中IgE水平增高,患者體內出現大量循環免疫複合物,及血清中檢出的抗基底膜和抗心肌抗體,表明Ⅰ、Ⅱ和Ⅲ型超敏反應造成的免疫病理損傷也參與了HFRS的致病。

(三) 免疫性感染早期起免疫保護作用的主要是由G1和G2糖蛋白刺激產生的中和抗體和血凝抑製抗體。細胞免疫在免疫保護中也起重要作用。HFRS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力,一般不發生再次感染,但隱性感染產生的免疫力多不能持久。

(四) 微生物學檢查法患者急性期血液、屍檢組織或感染動物的肺、腎等組織均可用於病毒分離。常用VeroE6細胞分離培養,用免疫熒光染色法檢查細胞內是否有病毒抗原,細胞質內出現黃綠色顆粒熒光為陽性。血清學檢查可根據情況選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和ELISA,檢測特異性IgM。

(五) 防治原則一般預防主要采取滅鼠、防鼠、滅蟲、消毒和個人防護等措施。特異預防可采用HFRS疫苗對目標人群進行預防接種。對HFRS應堅持“三早一就”(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就近治療)。目前尚無特效療法,主要是采取以“液體療法”為基礎的綜合治療措施。

二、 新疆出血熱病毒

新疆出血熱病毒是從我國新疆塔裏木地區出血熱患者的血液、屍體的肝、脾、腎、淋巴結以及在疫區捕獲的硬蜱中分離到的,隨後證實,該病毒與已知的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相同,其形態結構和抵抗力等與HFRS病毒相似。小白鼠、乳鼠對此病毒高度易感,可用於病毒分離和傳代。

新疆出血熱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分布於有硬蜱活動的荒漠牧場。野生齧齒動物及牛、羊、馬、駱駝等家畜及野兔、刺蝟和狐狸等野生動物是儲存宿主。傳播媒介和儲存宿主為亞東璃眼蜱。

新疆出血熱每年4~5月份為流行高峰,與蜱在自然界的消長情況及牧區活動的繁忙季節相符合。人被帶毒蜱叮咬而感染。潛伏期7天左右,起病急驟,有發熱、頭痛、困倦乏力、嘔吐等症狀。患者早期麵部、胸部皮膚潮紅,繼而在口腔黏膜及其他部位皮膚黏膜有出血點,嚴重患者有鼻出血、嘔血、血尿、蛋白尿甚至休克等。病後可產生多種抗體,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微生物學檢查與漢坦病毒相似。其預防主要針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采取措施。我國成功研製了精製滅活乳鼠腦新疆出血熱疫苗,該疫苗安全,預防效果尚在觀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