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此時正愁要以什麼樣的辦法來治住勢力強大的曾國藩,一看曾國藩主動裁軍的奏折,正中下懷,立刻同意了曾國藩的申請,要求他從這十幾萬人中開始裁撤。按照籌劃,曾國藩積極地將張詩日等人率領的一萬人留在金陵駐防,其餘的部隊都被遣回到安徽做巡防軍隊,助攻天京的一萬兩千人也被裁撤。
不過,曾國荃所率領的五萬嫡係部隊和李鴻章的淮軍在此次裁軍中卻絲毫未動,全部都保留了下來。但曾國荃的五萬湘軍正是清政府的疑懼所在,此軍隊一日不散,清政府一日不得安寧,而曾國藩兄弟無疑就會日日處在危險之中。
於是,1864年,曾國藩再次奏請將曾國荃部的五萬直屬湘軍裁去一半,僅留二萬五千人,分一萬人守江寧,一萬五千人守皖南、皖北。清政府接到奏折後,也一並照準。
1865年,曾國藩又宣布將張詩日和彭毓橘手下鎮守江寧的一萬湘軍裁去十二營,僅剩下兩千餘人鎮守江寧城。劉連捷、朱洪章和朱南桂的一萬五千駐皖軍隊也進行了大量的裁員。經過幾次大裁員之後,百分之九十的湘軍被遣散,曾國藩能調動的更是屈指可數,不再能對清政府的統治構成威脅,朝廷稍稍放心。曾國藩也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為了真正全麵地安全起來,讓清政府對自己完全放心,不再視自己為威脅,曾國藩對於以前苦苦爭到的厘金也全麵奏請停止。先是停解廣東厘金。廣東乃富庶之地,稅務繁多,有地丁、漕糧、海關、鹽場、勸捐和厘金等,本是清政府的重要財源。1862年,曾國藩缺乏軍餉,要求朝廷派出官員專赴廣州辦理餉金事務,廣東厘金一直是湘軍軍餉的重要來源。但現在既然戰事已停,湘軍已裁,厘金自然也得停解,清政府自然是喜不自禁,立刻批準。
隨後他又申請停解江西的半厘,並讓鮑超、周寬世二人率領湘軍歸江西巡撫沈葆楨旗下,不再由曾國藩節製,江西的半厘軍餉也就全部由沈葆楨支配。要知道江西的這半厘得之不易,曾國藩還曾因此與當時的巡撫沈葆楨爭得麵紅耳赤,甚至結仇積怨。但此時曾國藩卻不再爭奪,而是拱手相讓。1865年,曾國藩停解用於編擴湘軍而專設的湖南東局厘金。
至此,湘軍的軍權、財政權,曾國藩自己已經幾乎削盡。此時的曾國藩,也就是一個普普通通、能被清廷完全掌控的疆吏而已,基本不再對朝廷構成威脅。
毫無疑問,曾國藩的這幾大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在曾國藩大刀闊斧地自剪羽翼的過程中,朝廷看到了他的忠心不二,不再懷疑他有二心,因而也就打消了剪除他們兄弟的想法,而繼續委以重任。
4.拒絕誘惑,就是遠離禍患的明智之舉
曾國藩的人生在湘軍徹底攻占天京、剿滅太平天國後達到了頂峰,不僅威望如日中天,而且手握重兵,大權在身,身兼欽差大臣、兩江總督並節製四省、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等職,還是湘軍的總司令,是湘軍事實上的精神領袖;不僅東南半壁幾乎全由曾國藩節製,手下強將無數,而且湘軍集團的人脈關係更是遍布全國,全國十八省的督撫之位有十三省竟然都出自湘軍係。
這樣強大的勢力,不僅朝廷慌張,湘軍內部很多將士,甚至高級將領也都開始蠢蠢欲動,還發生過湘軍將領齊聚大廳擬為曾國藩“黃袍加身”的事情。
但是,曾國藩在這種誘惑麵前,依然保持了理智和清醒,保持了他一貫的穩慎和小心,輕輕巧巧地翻過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道坎,也輕輕鬆鬆地避開了人生中最有可能發生的最大的榮耀和最大的禍端!
這一切,再一次證明,曾國藩不僅是一個心懷坦蕩、心口如一、忠誠可信的道德“完人”,更是一個善於遠離困境、避禍躲災的處世高手。他看時局看得準,想問題想得深,思慮周全,把一切禍患都擋在了發生之前,因而避免了自己陷入困境之中。這樣的智慧,千古以來,實在少之又少!也隻有這樣大智的曾國藩,才能是永遠的“不倒翁”,才能永遠困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