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他內心,對於李秀成進京極為擔憂。曾國藩心裏清楚,一旦獻俘到京城,他們兄弟二人欺瞞朝廷,以及湘軍的一些內幕,如曾國荃洗劫天京中飽私囊的真相等,便都會曝光,難免會落個欺君之罪;而且李秀成一旦進京,既是這麼多年的死敵,誰知道他抱的什麼心?如果他用計想要離間朝廷與曾國藩和湘軍的關係,在當前這樣一個本來他們兄弟和湘軍就頗受朝廷注目、防之不及的時刻,哪怕是無中生有、信口胡說,也會被朝廷當成真事來對待,一不小心,“莫須有”的罪名忽然降到自己頭上也未可知,而這樣的罪名很可能就是滿門抄斬、毀家滅族的大罪!
這樣的風險,曾國藩是絕不會冒的。為了免除這樣的危險,他必須早作處理,防患於未然,盡早殺掉李秀成,才能心安。
3.懂得示弱,才能遠離是非的旋渦
打下天京後,曾國藩的權勢達到了頂峰,湘軍也從朝廷的依靠成了朝廷的眼中釘。雖然表麵上風光無限,實際上卻是危險重重。
曾國藩仔細權衡之後,明白自己和湘軍的處境相當危險,要想遠離是非、避開禍患,全麵自保,唯有低調,示弱,自剪羽翼,明明白白地告訴朝廷,自己和湘軍的效忠之心,才能完全消除清政府的擔憂,從而平安度過危機,得以善終。所以,曾國藩不顧湘軍將領和眾多親信的反對,主動請奏,裁撤湘軍!
要說清政府如臨大敵一般地防範曾國藩和他的湘軍集團,也正當不過,而且作為統治者來說,也是相當必要的。因為當時曾國藩和他領導下的湘軍的勢力強大得足以讓任何人咋舌,甚至說曠古絕今也不為過。
當時湘軍已經發展至三十多萬人,和朝廷主力綠營兵的數量旗鼓相當,“三千裏長江上下,無一船不掛曾字旗”。但如果論戰鬥力,則遠勝於綠營。雖然這些軍隊並不全由曾國藩指揮,有的由左宗棠指揮,有的由李鴻章指揮,但左宗棠雖與曾國藩不和,卻有舊誼,李鴻章更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這兩支軍隊也並不完全聽命於朝廷。曾國藩作為湘軍的精神領袖,振臂一呼,誰能保證左、李會不響應?
在政治上,攬軍政大權於一身的眾多督撫,也大多出自湘軍係,湘軍集團勢力之廣、人數之多、權勢之大,放眼當世都無可匹敵者。
根據當時的記載,同治三年時,湘軍集團有二十三人擔任督撫大帥,其中總督級別有曾國藩、左宗棠、劉長佑、毛鴻賓、駱秉章、楊載福等六人,而巡撫級別多達八人。在整個清政府版圖上,包括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陝西、山東和直隸等多個省份都被湘軍集團控製,由他們的人擔任著省內重要領導職務。當時清政府還沒有在東北、青海、西藏和新疆設立省,所以全國隻有十八個省,而這十八省中有十三省是被湘軍係的人控製。
試想一下,以曾國藩和湘軍如此之大的勢力,如果要逆勢而起,反戈一擊,清政府無疑毫無抵抗之力,立時就會瓦解。對於身邊雄踞著如此強大的一頭雄獅,哪一個統治者敢掉以輕心呢?所以清政府是必先除之而後快的。不論用什麼樣的方法,采取什麼樣的手段,不把這頭雄獅打得趴下,是不可能罷休的。
曾國藩要想躲過這一難,隻有兩個選擇:一、一口吞掉朝廷,獨霸天下,就不用擔心有人時時刻刻要除掉他了;二、讓自己順從、弱小起來,不讓朝廷覺得自己是一個強大的威脅,從而放鬆戒心,能保自己安全。
想來想去,權衡來權衡去,曾國藩選擇了後者。
曾國藩早就明白:“處大位大權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幾人能善其路者?總須設法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減去幾成,則晚節漸漸可以收場耳。”於是他大刀闊斧地采用了三大措施:裁軍、停餉、辭官,以自剪羽翼,削弱自己,遠權避禍。
打敗太平軍後不久,曾國藩在天京就寫好奏折,主動申請“定議裁撤湘軍”。曾國藩說:“臣統領湘軍太多,即撥裁撤三四萬人,以節開支。”湘軍號稱三十萬,其實曾國藩能調動的隻有十二萬。其中曾國荃、彭玉麟、鮑超等部是忠於他的。除去左宗棠屬下的四萬人和沈葆楨屬下的三萬餘人外,隻有其弟曾國荃屬下的五萬人掌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