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未雨綢繆,不被困住的大智慧(1)(1 / 3)

1.戒傲戒狂,謙虛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所謂困境,就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我們被束住羽翅、捆住手腳,難以自由伸展,甚至危險重重卻又無計可施、無可奈何的處境。

古話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其實困境也是一樣。要想不入困境,讓自己永遠在順境中,永遠自由自在,平安順暢,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預防,不讓自己落入困境,這才是擺脫困境的最好辦法。

有很多困境和危險都是因為太驕傲、太狂妄造成的。縱觀曆史,那些惹禍上身的人大多如此,而橫觀身邊,又有幾個身陷困境的人不是呢?曾國藩很明白這樣的道理,也看多了這樣的事情。不說別人,就說左宗棠,要不是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又何至於狂妄到要一個四品總兵非向他一個師爺行禮呢?殊不知這一狂,差一點就毀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甚至差一點丟了性命。

曾國藩行事一向穩慎,為人也謙遜低調,所以在這方麵,從來沒有惹過災禍,沒有讓自己被狂傲所困。這對於聲名顯隆、位高權重的當權者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

後人似乎都隻重視他為官、處世、治家方麵的大成就,對於他本身的能力關注甚少,實際上曾國藩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但他一生從未以此為資,炫耀過半分。也從來不曾因此而自詡自傲過。很多時候都是隱而不露,藏而不顯的。

曾國藩在京師師從理學巨擘唐鑒和倭仁,這二人都是有名的理學家,研究古文、精通訓詁,是桐城派之後自成一家的文學家。曾國藩從他們那裏不僅學到了文章學問,更學會了自律自強和靜心忘我,不僅學業精進,而修身功夫更是一流。因而當年就已經名滿京城,極受尊崇。

曾國藩還特別擅長楹聯,還開創了楹聯新風,尤以挽聯著稱,是楹聯高手。在京城時他也以寫挽聯聞名。他的挽聯不僅工整有韻,而且對人物的評價精當,非常有名。當時湖南同鄉中傳說,凡有同鄉亡故,江忠源必定幫忙扶喪,曾國藩必送挽聯以祭。在曾國藩文集中,收錄的挽聯之多、之精,都是當時無人可比的。

曾國藩早年研究理學,以文章學問著稱當時,但後期帶兵之後,他又從頭學起,精研兵法,並且在多年的實踐中,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對於帶兵、用兵、領兵、練兵、治兵,都深有領悟,並且他的治兵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比如蔡鍔當年,練兵治兵全從曾胡而來,蔡鍔深入研究了曾國藩和胡林翼的兵法,專門編寫了一本《曾胡治兵語錄》作為自己練兵的基礎。毛澤東當年帶紅軍,亦將曾國藩帶兵的精華融入其中,連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都是從曾國藩給湘軍所作的《愛民歌》而來。可見曾國藩軍事思想影響之深。

曾國藩還是書法高手。他與“清代第一”的書法家何紹基交往篤厚,相互切磋,精進迅猛。

他嗜好圍棋,棋術高超,而且終生愛棋、下棋,即便兵事危急,也經年不輟。臨終前還圍棋三局。他的棋藝也非常高妙,少有對手,堪稱一流國手。

他對於相人知人,研究頗深,寫過《冰鑒》一書,被奉為識人圭臬。

可以說,從人才的角度來看,曾國藩是一個文武全才。而且不論他所具備的什麼樣的專長和才藝,都能笑傲當時,堪稱大家。這些在別人身上或許就是驕傲的資本,就能追名逐利、借以上位,但曾國藩沒有,他從來沒有因此而狂妄過、驕傲過。他將一切學養情趣都用到了凝聚人心以赴國難的方向上。他的所有才能、專長都潛藏了起來,從不用這些東西去表現自己爭名爭利,或換取別人的承認、追崇。他說:“聲樂嬉遊,不宜令過。蒲酒漁獵,一切勿為;供用奉身,皆有節度,奇服異器,不宜興長。”他把他的這些才藝和智慧,全部用到了該用的地方。他的文采、書法用在了奏折、公函、命令上,他的兵法用在了對付太平軍上,他的識人用人的這一套高深的相術,他把它用在了為湘軍、為國家挑選人才上。

但是,他自己不顯擺,並不標誌著別人不知道。在當時,曾國藩可能不曾因為文章、詩詞或是其他的才能成名,而是以他的無人可比的事功揚名天下。但是,《曾文正公全集》中那些閃耀著智慧和才華的詩句,那些一字千鈞的奏折,那些激蕩人心的檄文,都為世人所敬仰和尊崇。

曾國藩雖身居高位,但行事為人十分謙虛,後人評價為一種“謙德”,是真正的大智若愚。正是這種謙虛待人、靜以處事的大智能,為他免卻了許多危難和困境。

曾國藩很早就明白“傲為凶德”,因此力戒自己的傲氣,從來不逞口舌之利。而且每當自己稍有傲氣時也會及時反省,及時改正。比如他初到京城時,也會與人爭辯,一爭高低,“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更好誇誇其談,以抬高自己。但後來他意識到這樣不好,因傲氣淩人、言語尖刻而導致多處不順遂,從而非常重視去除身上的傲氣,隻以謙遜示人,因而贏得了極好的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