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未雨綢繆,不被困住的大智慧(1)(2 / 3)

按照清朝的製度,四品以下的官員坐四人抬的藍呢轎,三品以上的官員就可以坐八人抬的綠呢轎,而曾國藩一直升到二品官都依然坐著藍呢轎,這樣的謙虛讓他贏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和信任。毫無疑問,一個謙虛低調的人是更容易被人接納、被人喜歡的,這樣無形之中減少了很多同僚的嫉妒,上司的打壓,小人的陷害,為自己避開了許多的危險,避免了許多的危難。

他在家書中也一再提到謙虛謹慎的重要性,一再提醒兄弟們要以謙虛謹慎為重。他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曆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餘生平頗病執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筆下亦略近乎囂訟。凡傲之淩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淩之者矣,有以麵色淩之者也。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中有所恃則達於麵貌,以門第言,我之物望大減,方且恐為子弟之累;以才識言,近今軍中練出人才頗多,弟等亦無過人之處,皆不可恃。”所以他對兄弟們嚴格要求,不允許其因自身的顯赫地位而懷有傲氣,做到恭謹處世,穩妥為人,才能福澤綿長,家運長久。

攻克天京之後,天下第一大功被他們兄弟奪得,慈禧太後為籠絡曾國藩,下令優獎,不僅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兩江總督,統轄四省軍政,巡撫、提督以下均歸節製,授協辦大學士,並加太子少保銜,全權指揮平定太平天國大計,而其弟曾國荃賞頭品頂戴,升為浙江按察使,賞穿黃馬褂。但是,曾國藩接到任命封賞諭旨時,不喜反憂。他擔心的是“功高震主”“兔死狗烹”,如果不懂得“自概”,很可能被朝廷來“概”,那樣的話,危險就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他們根本無能避開,很有可能是像肅順、像怡親王、像顧命八大臣那樣橫屍街頭,滿門抄斬!曾國藩想想都覺得害怕,於是不等皇帝來“概”,他先“自概”,不僅請辭“節製四省”,又以退為進,勸第一個打進天京城、攻下天京的弟弟曾國荃以病開缺回鄉,隨後又主動請奏裁撤湘軍,自剪羽翼,終於消除了朝廷最大的擔心,也使自己避開了極有可能無力避開的一場導致家破人亡的大禍!

真正聰明的人,總會在危機到來之前就避開危機,在陷入困境前就想方設法破解困局。曾國藩看慣了世事的複雜多變,曆盡了官場的險象環生,要在波詭雲譎中保全自己,隻能無時無刻不小心翼翼,對任何事情都慎之又慎。否則,極有可能被有野心耍權謀的人拖入旋渦之中,無法自拔。這樣才能遠離禍患,永葆平安。

2.未雨綢繆,才能遠離困境和禍患

最能體現曾國藩能夠防患於未然、在禍患到來之前預先想方避開禍端的,莫過於他擅作主張,誅殺太平天國優秀大將忠王李秀成一事。

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破天京,李秀成於當夜率千餘名將士,護衛幼天王從太平門缺口處突圍,並把胯下好馬讓給剛剛繼位的十六歲的幼天王,自己拚死力往外衝蕩。湘軍壕壘層層,突圍時君臣相失,夜裏廝殺,最終相互走散。天明時分,人困馬乏的李秀成潛到城郊一處破廟中暫避時,被當地農民發現,而縛送清營。威震天下、與湘軍大戰十年之久的一代猛將李秀成就這樣落入曾國藩手中。

曾國荃聽說忠王李秀成押到,又喜又怒。喜的是終於抓住這位太平軍最重要軍事統領,怒的是這麼多年來湘軍數萬人命喪此人之手,甚至自己的兄弟曾國華之死也是拜這位忠王之賜,曾國荃情難自抑,忍不住手持尖刀,割下渾身捆綁鐵鏈的李秀成肩頭的一塊肉來,頓時鮮血淋漓,李秀成一聲不吭。曾國荃還不解恨,又用刀在其身上亂捅。李秀成麵不改色,反倒笑話曾國荃:“曾老九,打仗各為其主,你這樣做又是何必呢?”

這話讓曾國荃失了興趣,於是令人特製一木囚牢,把李秀成死死關在其中。

五天後,曾國藩趕至天京,親自審訊李秀成。曾國藩首先對他進行攻心,不僅不讓他坐籠子,還給予了他應有的尊重,絕不似曾國荃的粗暴。他幾次麵訊李秀成,都態度謙和,言語體貼。和李秀成交談過程中,他也表現出一副真實不欺、推心置腹的神態,對李秀成的才華表示讚賞,對他“誤入歧途”則深表惋惜。

曾國藩的攻心策略果然收到了效果,李秀成自願書寫供詞。7月29日,李秀成在木籠中開始寫自述式的供詞,詳細回顧了太平天國金田起義詳情、“天京事變”前後的過程、太平軍六解天京之圍的情況,還敘述了自己帶兵在上海等地與清軍交戰的情況;同時為太平天國的軍政民政政策和製度作辯解;詳細分析了太平天國的成功“十要”和失敗“十誤”,最後表達他自己要為曾國藩收服太平軍餘部的願望。

洋洋七萬字,李秀成隻用了九天時間,平均每天七千多字的速度,這對於一個隻讀過三年私塾的人來說,相當不容易。曾國藩也感歎其記憶力超人、才華出眾、處事精明、用兵神妙、忠心耿耿等方麵,都是世所罕見的,一時也生過愛才惜才之心。但曾國藩看到他的供詞後,心中卻害怕到了極點。因為李秀成在供詞中所述與曾國荃所彙報的有很多不同,與自己上奏給朝廷的也有諸多對不上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