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禦史早就看出曾國藩考得一般,但其氣度、學識和秉性,絕非池中之物,不如趁現在他困頓之際拉一把,做個人情。於是給他出了個妙招:行卷!
所謂“行卷”,原是從唐代就有的古風。應試舉人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爭取名次,將自己平日詩文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薦,此後形成風尚,即稱為“行卷”。勞禦史讓曾國藩把自己寫得好的詩文抄下來,散發給朝中顯貴,以在他們的心目中留下一個好印象,讓他們推薦一下。
曾國藩茅塞頓開,朝考一結束,曾國藩顧不得吃飯,就火速把自己場中的詩文請人謄抄十份,經勞崇光幫助轉送到那些愛才惜才又位高權重者手上。當然,閱卷的主考官自然是少不了的。果然,湖南士子曾子城(曾國藩當時的名字)的文章出色竟然在京城流傳開來。
軍機大臣兼朝考的主考官穆彰阿十分讚同曾國藩的文章的觀點,曾國藩的詩文句句講到了這位軍機大臣的心坎裏。穆彰阿利用幾十年的“衡文大權”——也就是選官大權為自己網羅了很多才氣非常的“門生”。所謂“門生”,並非他真正教過的學生,不過是由閱卷、主考官手下產生的進士等功名者,都視考官為終生不改的“恩師”,自己是考官永久的門生。但這種關係比真正師生更親密。穆彰阿正需要青年才俊到自己的門下來,曾國藩無疑是他最賞識也最可靠的人選,他當即給曾國藩一個第三名。名單呈給道光皇帝時,穆彰阿又特地將曾國藩大為讚賞一番,道光皇帝一邊聽穆彰阿吹捧,一邊粗看了一下曾國藩的文章,頗覺有意思,就用朱筆畫成了第二名。
就這樣,曾國藩的成績就由殿試的三甲第四十二名,一躍而成為朝考一等第二名,進入翰林理所當然了。
要不是善於利用人際關係,借用勞崇光和穆彰阿的力量,一無錢財、二無背景的農家小子曾子城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從四十二名一躍而成為第二名,順利進入翰林。所以,曾國藩在走投無路的困境內下想到的這一招還是非常管用的。
不僅如此,穆彰阿還對曾國藩在覲見皇帝、升官晉爵的關鍵之處直接指點扶植。有一次,皇帝要召見曾國藩,但是,卻讓他在一個偏殿內等了半天,又說第二天召見。曾國藩大惑不解,就去求教穆彰阿。久居宦海的穆彰阿馬上知道了皇帝的意思,原來是想考查一下這個年輕的翰林公的觀察和記憶能力嘛。於是穆彰阿以四百兩銀子賄賂偏殿的公公,讓他把當時殿內所掛的那些“曆朝聖訓”全部抄下來,讓曾國藩一條一條背熟了。果然第二天皇帝一見曾國藩就問昨天在偏殿裏都看到了什麼。曾國藩當然是如數家珍,一條條答來,全不費力氣。這讓皇帝大為驚訝——原來此人真的不簡單哩。從此對他高看一眼,曾國藩的官運也就一路順暢了。
可見,困境之中確實有必要學會借用別人的力量。民間有語雲“一根筷子易折,十根筷子難斷”,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眾人合力則力大無窮。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當然更容易脫離困境。
所以,曾國藩後來創建湘軍,對抗太平軍,就特別注意網羅人才,注意借用大家的力量,像早期借用羅澤南、江忠源的力量為湘軍壯大聲威,借用塔齊布的力量樹立湘軍的品牌,借用胡林翼的力量,使湘軍迅速擴大,終於使湘軍走出了最初的困境,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要想使自己從困境中走出,辦法多種多樣,不過是要針對自己所處的是什麼樣的困境,自己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利用而所用的辦法不同而已。但是,不管什麼樣的困境,我們都不能失去信心,不能悲觀絕望,而應當自勵自強,想方設法讓自己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