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砥礪自強是擺脫困境的不二法門(1)(3 / 3)

困守在荷葉塘的這一年多,被曾國藩稱為“大悔大悟”之年,大悔大悟之後的結果是大改大變。之後的曾國藩為人處世不再鋒芒畢露,而是變得圓融、通達,可親可愛起來。

後來他回憶自己的這一變化說:“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年,與四十歲前迥不相同。”

確實不同了。再出山後的曾國藩變了,變得大家都幾乎不認識了。他變得和氣、謙虛、周到、圓柔多了,不管對任何人、辦任何事都不似以前的咄咄逼人、剛烈直接。

以前他做事直來直去,不太講求虛文俗套。現在則和那些庸官俗吏一樣注意禮儀排場。鹹豐八年正月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說,與人相處,不能過於拙直:“餘生平不講文飾,到處行不動,近來大悟前非。”

出山後他不僅大小官吏一一拜到,還專程青衣小帽獨自登門拜訪曾因他歸家守製而大罵他的左宗棠,並謙恭地向左宗棠求字示好。在出征前特地向各軍將領、各地大吏每人致信一封,語氣謙恭。

原來對那些無用的官樣文章,他不理不睬,現在則不管什麼樣的虛模假式他也照樣走一遍,對那些他以前根本看不慣的官場醜行,他也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來理解和體諒他們,一改以前的“直陳”和“痛批”,而以包容和理解為主。總之他開始“漸趨圓熟之風,無複剛方之氣”。他自己也說自己的人生哲學是“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果然這一套非常有用,再次出山的曾國藩從此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再至江西,人人愜望”,用人備餉比以前大為順利。他自己也滿意地說:“吾往年在外,與官場落落不合,幾至到處荊榛。此次改弦易轍,稍覺相安。”正是這一次的大變,清除了他成就大功路上最大的障礙,從此以後,他的路越來越順,天下歸依和景仰的人越來越多,幫助和支持自然也越來越多,終於,攻下天京,大功告成。

屈是為了伸,藏鋒是為了蓄誌。不屈難以伸展,不藏鋒則會招架引禍端。熟諳伸屈之道,懂得藏鋒蓄誌,是曾國藩在官場上所曆練出來自我保護的生存之道,也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跳出困境的秘訣之一。

3.發憤努力是度過困境的不二之選

曾國藩一生經曆的困厄實在不少,但他從來沒有被困厄打倒過。雖然起起伏伏,有榮有辱,也曾扶搖直上九霄,也曾失足一落千丈,甚至徘徊在生死的邊緣,然而他卻從來沒有一蹶不振過,也很少耀武揚威過。這不僅因為曾國藩這個人一生穩慎,不喜張揚,更因為他堅忍有恒、懂得自強。

不管多麼榮耀之時,他都有一種警惕之心,“盛時常作衰時想”,提醒自己不可自傲自狂,而是謙虛謹慎;不管身處怎樣的困境,他都會咬牙堅持,徐圖自強。因而他習慣了在自己人生的高潮時自警自勵,削去波峰,在低潮時發憤努力,填平穀底。

所以,雖然他的一生與大多數人一樣起起落落,卻絕少大起大落,在人生的險灘急流和波峰浪穀中,曾國藩享受了難得的平穩。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每當他身處困境時,他不是消沉,不是絕望,而是發憤,是努力,是自強自勵,超越過去,超越自己。

1854年,曾國藩遭遇靖港大敗之後,忍辱回到長沙,不意卻受到長沙眾多官員的參劾。雖說當時他也曾悲觀到了極點,甚至密令弟弟曾國葆買來棺材,準備自殺以謝喪師敗北之罪。但塔齊布的湘潭大捷迅速扭轉了湘軍的不利局麵,使得鹹豐皇帝對湘軍刮目相看,救了曾國藩一命。

曾國藩帶著殘兵敗將困守長沙,但曾國藩不再消沉,而是總結了戰敗的經驗,開始了湘軍曆史上最大的一次整頓,以圖再起。長沙整軍,他將在戰鬥中潰散的營哨兵勇一律裁去不用,不勇敢、不拚命的也一律遣散,僅留下敢戰、勇猛之士,連他的弟弟曾國葆也在裁撤之列。然後重新添募新勇、紮實操練,又修補戰船,補充給養,經過一係列的休整、補充後的湘軍,戰鬥力大大提高,蔚然有了一支勁旅的模樣。

不久之後,湘軍重新發動攻勢,經嶽州城陵磯和武昌兩次大戰,給太平軍水師以毀滅性打擊並奪得上遊重鎮武漢,使鹹豐帝高興異常,把剿滅太平軍的希望放在了湘軍身上。接著湘軍繼續向下遊進攻。田家鎮一戰,再次取得大捷,湘軍再給太平軍水師以重創,使其基本瓦解。湘軍陸師乘勝連陷湖北廣濟、黃梅,兵臨江西九江城下。從此全麵奠定了湘軍作為太平軍克星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