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也是一種“藏器”。打仗是個很要小心謹慎的事情,不能馬馬虎虎,不能隨隨便便,而是要慎之又慎。必須事先要有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計劃,全局考慮,知己知彼,沒有把握仗絕不打。隻有準備充分後全力進攻,才能一鼓作氣,全勝而歸。即便是情勢不利,也不能隨便撤退,而是要努力堅持,才能獲得勝利。
一個人的鋒芒往往被認為是才幹顯露在外,有才幹固然是好事,是獲取成功的基礎,在恰當的場合之中,隻有顯露出才幹才能引起別人的關注,但若時時處處都要顯露就會傷人。
因此,露才一定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和場合,否則隻能招致妒忌和打擊,最終導致自己做人做事處處遇礙。古語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曾國藩能夠獲得成功也正是因為他深諳藏鋒之理。
2.困境中須藏鋒蓄誌,斂芒靜守
鋒芒本意是指刀或劍的尖端,總是最先被別人發現,也最先觸到別人。這很像一個人身上的才華,總是最顯眼、最招人眼球,要是展示得好,就能像沙粒中的金子,讓人一眼就看到你身上的閃耀;但要是過分展示,那麼就極易招來嫉妒、憤恨,引來迫害,因此顯示自己的鋒芒時應該小心謹慎,有時應該將其收斂在劍鞘裏。
特別是在困境之中,藏鋒斂芒就更為重要。因為身處困境之時,隻有藏鋒才能蓄誌,斂芒才能靜守,才能平安度過危難。如果明知險難重重,無以擺脫,還要鋒芒畢露,那很可能把自己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更應當藏鋒蓄誌,斂芒靜守,才能自保。
對於那些心有大誌、偶入困境的人來說,在困境中藏鋒斂芒,不僅是為求自保,更是為了蓄誌,為了擺脫困境,為了留住自身,以圖再起。比如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裝瘋賣傻,甚至為吳王“嚐糞”,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隱藏至深,不露絲毫,才終於有了後來的越國複興。所以,身處困境,就要學會藏鋒斂芒,先求自保,再求奮進。
困境,為人生一種際遇。易經曰:“潛龍勿用。”意思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身處不利的處境時,就應當藏鋒顯拙,斂芒隱忍,以待時機。曾國藩比誰都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身處困境中的他,非常懂得藏鋒蓄誌,斂芒自守。
在江西的困頓非常中,曾國藩以父喪為由,逃回家中,在四麵楚歌、糾結徘徊的困境之中,在酷熱難當的荷葉塘家中,曾國藩對自己的前半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更對自己的言行進行了深入的反省。以前的種種經曆不斷纏繞在他心頭,種種情形在大腦中一遍遍過電影。漸漸地,曾國藩開始想通了,開悟了。
他想到,以前在官場之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臉腫,除了別人的私心,更多的是因為自己的個性、脾氣過於剛直,態度過於強硬,做事過於認真之故。自己以前為人處世,總是鋒芒畢露,說話太衝,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一直到出山辦團練後,他的這種剛直性格還沒有改掉多少。在長沙,他大刀闊斧地成立了“審案局”,一味以剛直辦事,凡有罪之人,不論是誰也絕不講半分情麵,甚至不惜越權處事,到處抓人,嚴刑峻法,抓到就嚴厲懲處,不僅使普通老百姓大為不滿,送他一個“曾剃頭”的惡名,也使長沙當地官紳相當不滿,以至於處處擠對他、排擠他,處處給他小鞋穿,以至於他最終都沒法在長沙待下去,隻能憤走衡州。
在江西幾年,也是因為過分剛直,不懂得藏鋒斂芒,而是鋒芒畢露,以至於人緣關係相當艱難,到處都有人使絆子,舉步維艱,夢魂皆驚。
當他翻閱舊日信稿,讀到當日武昌告急時他請求駱秉章發兵援救的一封信時,這種觀念更加清晰。當時寫這封信時,他覺得字字有理有據,自己理直氣壯,但此刻讀來,卻發現字字如錐如芒。信中稱湖南湖北“唇齒利害之間,不待智者而知也”,不僅沒有一點商量的口氣,而且還略帶嘲諷之意。為了防止駱秉章幹預他募練水師,他又在信中早早地表明態度,“其水路籌備一端,則聽侍(曾國藩的自稱)在此興辦,老前輩不必分慮及之。斷不可又派員別為措置”。仍是一副舍我其誰、比誰都高明的架勢。這樣的口氣,這樣的態度,這樣的信件,寄給自己的上級,巡撫駱秉章,又怎麼能怪人家巡撫批評指責、不加幫助呢?
當時駱秉章回信批評他剛愎自用,說他:“行事猶是獨行己見,不能擇善而從,故進言者安於緘默,引身而退。”當時聽了這話他不以為然,今天想來,才發現確實說到了自己的痛處。他在給弟弟的信中承認說:“餘生平在家在外,行事尚不十分悖謬,唯說些利害話,至今悔恨何及。”
不光是對同僚,就是對自己的親兄弟,他又何嚐不是如此?時時居高臨下,批評教訓,弄得當年國荃、國華到北京投奔他,結果都待不了多久就返鄉了。設身處地,推己及人,那些自尊心受挫的同僚當然也會以冷麵冷心甚至排斥辱罵來對待自己。
經過反複自省,他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點: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他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切的不順利、一切的困境、一切的險難,大部分是因為自己的鋒芒而起的呀!於是,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他拋開了一切的政務,甚至連湘軍的事也不再過問,並且堅守在荷葉塘,哪裏都不去,一心一意研究黃老學說,潛心反思自己前半生的對與錯、進與退、得與失、剛與直、方與圓,終於大徹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