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廣結八方,人脈是脫離困頓的有力武器(5)(3 / 3)

曾國藩不僅善於知人、選人、拉攏人、凝聚人,更善於用人。著名學者許倬雲說:“曾國藩在培養人才和應用人才方麵不亞於諸葛孔明。”

曾國藩自知領兵打仗非自己的長項,要想成就自己的事業,隻有吸納各種各樣的人才,“集眾人之長,補一己之短”,“合眾人之私,成一己之功”,“隻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無可著力處”。而他多次脫出困境,正是他知人善用,利用了大家的力量的結果。

曾國藩選人,不拘一格,廣收泛羅;而用人,卻相當謹慎,不僅要從德、才、賢、能等多方麵來考慮這個人適合在什麼樣的位置上,還要從一個人的性格、特點甚至個人背景等方麵,來認真衡量,量材施用,以便人盡其才,把每一個人才的作用都發揮到最大。所以“凡於兵事、餉事、吏事、文事有一長者,無不優加獎借,量材錄用”。這才是他以書生之力,收天下賊兵的最大秘密。

流浪漢出身的鮑超為人很魯莽,但是他有一身好武藝,性子也憨直可愛,忠義誠勇,受到曾國藩的賞識,就把他招募到了自己的營中,並讓他在湘軍水師裏當了營長,幫助訓練水師。湘軍水師在鮑超的帶領下,戰鬥力大增,屢建奇功。曾國藩多次向朝廷上奏,要求嘉獎鮑超。鮑超也因此由一介武夫而身入仕林,封官加爵,光宗耀祖,並因戰功顯赫而獲得“壯勇巴圖魯”的稱號,在滿文中意為“勇猛的英雄”。而鮑超更是以自己的巨勇善戰、威猛無敵及無限的忠義來報答曾國藩,一次又一次救曾國藩於險難,一次又一次助曾國藩脫離困境。所以後人評論:“非曾國藩之明,不足以服鮑超;非鮑超之勇,不足以平亂。”曾國藩任用鮑超是曾國藩因知人善任而獲得成功的一個很典型的事例。

而彭玉麟則是曾國藩知人善用的一個明證。而且是為自己所用、能在關鍵時刻為自己解圍脫困的左膀右臂。

彭玉麟和楊載福通過曾國葆的推薦,被曾國藩任命為水師的內湖和外江的統帥。正是他們二人奠定了湘軍水師冒死衝鋒的頑強作風。這也是除了曾國荃的吉字營以外,曾國藩親手創建起來的最信任的嫡係軍隊,也是多次幫曾國藩力挽狂瀾、救危於險、脫厄於困的最得力的一支親信軍隊。

鹹豐四年正月二十八日,湘軍水、陸兩軍練成,從衡州出兵北上。水師共有五千人,以褚汝航任總司令,彭玉麟和楊載福等人任支隊司令。彭玉麟踏上征途,不久就在最為關鍵的湘潭戰役中,以他周密的謀劃,大勝而歸,不僅使湘軍平安度過了生死關頭,也使幾近自殺的曾國藩重燃信心。

鹹豐五年(1855),曾國藩在江西陷入絕境,彭玉麟正率領水師在湖北與胡林翼的陸軍並肩作戰。曾國藩實在太需要幫手了,於是密信彭玉麟,請他來江西統領陷在鄱陽湖的內湖水師。彭玉麟領命即從湖北向江西進發,但是由於太平軍封鎖了道路,哨卡密集,他無法從水路前行。於是改道陸路,急向江西進發,甚至不惜單身犯險,破衣草鞋,化裝成乞丐,徒步行走七百多裏,終於到達南昌,出現在曾國藩的眼前,曾國藩大歎彭玉麟有“烈士之風”,為其行為唏噓不已。而彭玉麟此來,也成為絕境中的曾國藩無論是從精神還是從力量上的最大支撐,不僅陪伴著曾國藩度過了江西的艱難歲月,也為水師的重振雄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其實在湘軍中像鮑超和彭玉麟這樣既受到曾國藩的重用、又為曾國藩立下大功的人大有人在,如塔齊布、楊載福、黃翼升、李鴻章,這正是曾國藩知人善用的一個絕佳的注腳。

“集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這句名言就是曾國藩說的,他也是這樣做的,他對於身邊的每一個人才,他都盡其所長,量材施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特長,並使他們總能在自己最為關鍵的時刻,奇兵突出,救助自己脫出困厄。

曾國藩懂得人才對於建功立業的關鍵性意義,更懂得量材施用對於成就大業的重要作用。所以他從一開始就極為注重搜羅人才,培植親信,強健羽翼。在自己身邊網羅了大量的人才,如黃翼升、塔齊布、鮑超、彭玉麟、楊載福、趙烈文等人,他們也許出身卑微,也許貌不驚人,但都奇技在身,智謀、文章、兵學、法學、武器、船舶等各領域皆有人精通,最終在湘軍內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智囊團”,並使這個智囊團成為自己擺脫困頓、扭轉危局最強大的武器。所以每到山窮水盡之時,都有親信隨從指點迷津,猛將奇兵奮力來救,幫他渡過難關,擺脫困頓,並最終成就了他的不世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