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廣結八方,人脈是脫離困頓的有力武器(5)(2 / 3)

第三位到軍中效力的是曾國荃。他不僅是湘軍大帥,湘軍主力吉字營的統帥,更是曾國藩立下不世大功最重要的攻堅力量。

曾國荃在曾氏兄弟中最負才氣。《清史稿》稱其“少負奇氣”。五歲即入其父所執教之私塾,十六歲進京在曾國藩身邊學習,不僅對這位哥哥敬如神明,也深受哥哥為人、處世、為官、求學風氣言傳身教的影響,加之湖湘文化獨特的理學傳統和經世風氣,使曾國荃成長為一個以治國經邦為己任的有誌之人。但是他的科舉之路卻很不順意,鹹豐二年,曾國荃被舉優貢。所謂優貢,其實就是沒考上舉人、進士,但成績又不錯的那些讀書人,相當於今天的“因考試失利而落榜的人員”,朝廷怕錯失人才,便由地方每三年挑選優秀者送到禮部,稱為優貢生,作為朝廷的備用人才庫。

曾國藩早就看好這位很有天賦的九弟。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在京住了一年的曾國荃離開北京,曾國藩送到城外盧溝橋,作詩為別。詩中寫道:“辰君平正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這裏的“辰君”、“午君”、“老沅”分指他的三個弟弟,而老沅就是指國荃,他字沅浦。東漢末年馬謖兄弟五人,字裏均有一個“常”字,其中一位白眉毛的最為優秀,所以當時人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曾國藩此詩,明明白白表明在他的心中,自家五兄弟也是曾國荃最優秀。

曾國荃果然不負所望,雖比幼弟國葆涉身軍旅晚得多,但一鳴驚人,迭克名城,成為湘軍後期的得力大將。他招募的一支湘勇從攻打江西吉安府開始,所以稱為“吉字營”。攻吉安、克安慶,曾國荃率部下立首功,特別是安慶一戰,關係全局,中外矚目,陳玉成親自率軍救援,也未能打破曾國荃包圍安慶的營壘。曾國荃如鐵桶一般的圍城戰法,為他贏得了“曾鐵桶”的稱號。

在湘軍東征中,他率軍轉戰湘、皖、贛等省,立下不少戰功,也因為戰功赫赫,升職奇快。曾在“半年之裏,七遷其職”。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遷江蘇布政使,第二年春天,皇上親詔任其為浙江巡撫。

攻克安慶、拿下天京後,清除了清王朝最大的隱患,成為最終平定太平天國的最大功臣。與其兄同日封爵,人們評說“曾國藩以湘軍領袖而居功首”,“其弟國荃,論功僅亞國藩”。這個評價算是非常中肯的。但是,功高震主,禍已不遠。曾國藩為保平安,不得不自剪羽翼,裁撤湘軍,而首當其衝的就是這位功大於天的九帥。曾國荃不得不稱病辭官,歸鄉自保。

曾國藩死後,光緒元年(1875),曾國荃再次出山,先後曆任陝西、山西巡撫,陝甘總督,繼署兩廣總督。光緒十年(1884)署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1889年被封為一等威毅伯,加太子太保銜,他的人生位置也由此達到了頂點,一時間可與其長兄曾國藩相提並論了。1890年卒於兩江總督任上。清政府聞信,追諡他為“忠襄”。

在曾國藩所仰仗的兄弟中,曾國荃不但最晚去世,也是出力最大的一位兄弟,是曾國藩一生事功最大、最有力的支持者。但若是沒有哥哥曾國藩的提拔和重用,沒有太平軍這個強大的對手,或許他的一生將暗淡無光,很難會有後麵的成就。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曾國荃的吉字營作為曾國藩最重要的主力和最心腹的依靠,在攻城略地中發揮特殊作用,那麼在相互傾軋、勾心鬥角的艱難時勢中,曾國藩很有可能成就不了一生的事,建立不起自己獨一無二的功勳。這樣的兄弟,不僅當時的官場無人可比,在近代中國也是無人可比。這樣的互為羽翼、互助事功、並終成大業的兄弟,在曆史上也是絕少能有。

五兄弟中,講讀書打仗、建功立業,以老二曾國潢天分最低。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因而自告奮勇,在家主持家務,把曾家的“後院”建設得井井有條,盡心盡意服侍父母、贍養老人,扶助後輩,並成為地方上的頭麵人物,為其他幾位兄弟在外征戰減去了後顧之憂。這對於最講孝道的曾國藩而言,更是最大的幫助和支持。

可見,親兄弟更是曾國藩事業成功最強大的羽翼,也是最可靠的支撐。有這樣的心腹和親信在身邊,還會害怕什麼樣的困境呢?

8.知人善用,把困境一次次踩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