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廣結八方,人脈是脫離困頓的有力武器(5)(1 / 3)

從很大程度來說,是曾國藩成就了他的幾個弟弟和他的家族,但同時,也可以說,曾國藩的成就也依賴於幾個親兄弟的全力支持,他最強大的羽翼、最靠得住的盟友、最能依恃的力量,任何時候都不離不棄全力支持他、扶持他、關心他、愛護他,一次又一次助他走出困境的,正是他的幾位兄弟。

曾國藩兄弟姐妹九人,上有一姐,下有三妹四弟,最小的“滿妹”早夭,實際兄弟姐妹八人。在兄弟五人中,曾國藩居長;二弟曾國潢,字澄侯,比曾國藩小九歲,族中排行老四,曾國藩稱為“四弟”;三弟曾國華,字溫甫,比曾國藩小十一歲,族中排行老六,曾國藩常稱“六弟”,因曾麟書的弟弟曾驥雲無子,國華被過繼給叔父;四弟曾國荃,字沅浦,比曾國藩小十三歲,族中排行老九,曾國藩稱為“九弟”,因在湘軍中威名甚重,被尊為“九帥”;五弟曾國葆,字季洪,比曾國藩小十七歲,後改名貞幹,為最小的弟弟,曾國藩稱為“季弟”。

曾國藩對兄弟姐妹的情誼之深、教誨之勤、關心之切,近世幾乎無人能及。這在他的家書中一覽無餘。特別是對於幾個弟弟,他更是不厭其煩、不厭其細、不顧一切、毫無私心地指導和關心他們。在北京任職的十三年中,他每次寫家信,都要對兄弟的學業予以指點,並從交友、讀書、習字、處世、為人等各個方麵悉心指導,甚至以自己為例,現身說法,苦心孤詣隻希望弟弟們也能學有所成,成就一番事業,光宗耀祖。那時候可能還沒有想到過要把兄弟們也培養成自己的羽翼,因為那時候不僅弟弟們還小,他自己也還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還困守京城,做著個並無實職的翰林。但他對兄弟們的愛卻出自至誠,出自真心。

幾個弟弟先後到京師求學,不僅一切開支都由曾國藩承擔,而且時時盡心指導他們的學業。在他的教導下,兄弟幾個雖然不如他那樣名滿京城,但也都學有所進,不負栽培。兄弟們不僅對這位威重一時、名滿京都的大哥敬仰有加,也感激在心。

當曾國藩創建湘軍並且統率湘軍與太平軍鏖戰時,弟弟們也先後投身其中。

最早來到軍中的是季弟曾國葆。

當年曾國藩從荷葉塘出山應邀到長沙時,帶的就是這位最小的弟弟。曾國藩對這個弟弟甚為喜愛,稱“季弟天分絕高,見道甚早,可喜可愛”。在最初湘軍草創時期,這個雖然年紀不大,但頗有機心的弟弟無疑是曾國藩最得力也最信任的幫手,很多機密事情都有賴於這個弟弟去辦。所以也可以說,曾國葆也是湘軍的創始人之一。而且他還幫曾國藩推薦了幾位大將。

當時湘軍水師大將楊載福、彭玉麟都是曾國葆的部下,但他向曾國藩推薦彭、楊二人“英毅非常”,而“己願下之”。鹹豐四年三月,湘軍兵敗嶽州,曾國葆承擔失敗責任,被曾國藩在長沙整軍之時裁撤回鄉,“黯黯歸去”,並且在老家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楊載福、彭玉麟成為湘軍水師的領袖人物,為湘軍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並且都升職很快,成了總督、尚書一級的高官,他們的“老上級”曾國葆卻還在家裏賦閑。

三河之戰,曾國華、李續賓戰死,曾國葆深感震驚,也激憤難平,於是再度出山,誓為哥哥報仇,並一直跟隨曾國荃率軍打到金陵城下,成為曾國藩最信任也最依賴的主力。曾國葆持重穩慎,比曾國荃的膽大妄為更令曾國藩放心,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曾國藩叮囑了一番曾國荃後還不放心,還得聽聽這位季弟的話,才能真正放心。

正是因為有曾國葆在軍中,曾國藩才對吉字營更放心,才敢真正把打下天京的重任交給曾國荃的吉字營。可惜的是,曾國葆卻沒有等到攻下天京。在與天京城下的太平軍經過四十六天的大決戰之後,由於軍中瘟疫盛行,曾國葆不幸染病,病死於軍中。沒有等到曾家最光榮的那一天的到來。

第二個來到軍中效力的是六弟曾國華。

鹹豐六年,石達開兵犯江西,江西戰局十分危急,在曾國藩“道途久梗,呼救無從,中宵念此,魂夢屢驚”之際,曾國華奉父命出來幫助兄長。當時曾國華到時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處求援。胡林翼撥五千人馬交給曾國華統率,他不負眾望,連克數城,在軍事上嶄露頭角,成為湘軍的重要將領。

兄弟兩人在南昌相見後,“喜極而悲,涕泣如雨”。後來曾國華又隨其親家、湘軍大將李續賓轉戰贛皖,讚襄軍務,並且把這支軍隊打造成為曾國藩湘軍中的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遺憾的是,由於曾國華性烈自大,急功冒進,在三河之戰中,他與李續賓一起全軍覆沒,兵敗身亡,屍骨無存,曾國藩為之慟哭傷痛,並寫下《母弟溫甫哀詞》一文,追憶往事,痛祭亡靈。不僅僅是因為手足情深,更因為自己痛失股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