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廣結八方,人脈是脫離困頓的有力武器(4)(1 / 3)

他的幕府是清代最大的幕府,幾乎網羅了當時所有優秀的人才,在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打開了全新的局麵,也為曾國藩的事業提供了最強大的支撐。像他的門生、好友、一手提拔起來的猛將、一手帶出來的兵勇,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礎,更是他一次又一次脫困的最大資本。

古人說:“能當一人而天下取,失當一人而社稷危。”曾國藩深知這個道理,他對人才的廣泛搜羅和耐心陶鑄,借助人才的力量,達到事業的成功,正是曾國藩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早已是人們的共識。

曾國藩在長沙求學期間,與郭嵩燾、劉蓉等人深交。任京官時,又廣交朋友,以文會友,他除了師從理學名家唐鑒、倭仁外,其他如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吳子序、邵蕙西等友人,後來都成為他幕府中的重要人物。湘軍的重要將領江忠源及文士吳敏樹也是這時在京城結識的。他在禮部複試時,因欣賞“花落春仍在”的詩句而識拔了俞樾,又在朝考閱卷時看中了陳士傑。後來,他們對曾國藩的大功都有過很大的幫助,特別是陳士傑。

到鹹豐末年,曾國藩周圍團結著大批良將謀士,胡林翼、李續賓和李續宜兄弟、彭玉麟、楊嶽斌、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鮑超等人,都手握兵符,威震一方。能打敗太平軍,正是靠這些得力幹將的全力支持。曾國藩說:“製勝之根本,實在於人而不在物。”這實在是入木三分之論,也是曾國藩之所以成就天下大功的根本。

比如他最得意的門生李鴻章,不僅成為曾國藩的衣缽傳人,成為淮軍的首領,更是繼曾國藩以後朝中足可依恃的有為之臣,同時也是多次助曾國藩脫出困境,解危除難的“貴人”。

鹹豐九年初,李鴻章至江西曾國藩軍營,加入湘軍幕府,正式成為曾國藩的高參之一。而且他不僅帶來了他的智慧的頭腦,還給曾國藩獻上了一份厚禮——安徽全省八府的詳細地圖!要知道這份禮可不簡單,那是李鴻章在安徽幾年親自組織人員到實地勘察之後詳細描繪出來的,天下再無第二份。而且詳細到每一個村莊山頭,每一條大路小路。曾國藩拿到這張地圖,百感交集,要是早一些有這張地圖,曾國華、李續賓和七千湘勇,又何至於喪生三河?

不久,李鴻章一個小小的計策,又幫恩師解了大圍。

鹹豐十年八月,英法聯軍在天津吃了僧王僧格林沁一次小虧之後,以此為借口借機進犯,僧王不敵,聯軍一路進擊北京,鹹豐帝嚇得逃往熱河,出逃前飛詔命曾國藩,指名要鮑超率湘軍萬名,“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勿得借詞延宕,坐視國君之急”。

此時正當皖南戰事吃緊之際,湘軍正在全力攻打安慶,太平軍西征勢頭很猛,鮑超又是湘軍主力,正對抗太平軍的精銳陳玉成部。一旦抽調北上,江南戰局不堪設想。然而,聯軍已兵臨城下,違旨不北上勤王,顯然是不行的,也不合曾國藩本意。可鮑軍入衛,萬名精銳白白落入勝保之手,再回湘軍幾無可能,怎麼辦?這道諭旨真是令曾國藩左右為難。

對此困境,李鴻章幫恩師想了條妙招,就是“按兵請旨,且勿稍動”。李鴻章認為,英法聯軍業已逼近北京,“入衛實屬空言”,英法聯軍之役必將以“金帛議和”而告終。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聯軍,而是造反的太平軍。湘軍“關天下安危”,應把刀鋒對準太平軍,至於北援,應“按兵請旨”,靜待時局之變。因為明擺著朝廷是要議和的,或許大軍還剛到半路,議和已經成功,朝廷之危頓解,再北上沒有意義。不如給朝廷上奏,請旨問曾國藩與胡林翼兩個人中究竟由誰帶兵北上合適。在信件往返的期間,若形勢緩和,則免了長途奔波之苦;若形勢趨緊,再行北上不遲。

曾國藩覺得李鴻章這個“按兵請旨”的主意極好,於是上疏,冠冕堂皇地表示:“鮑超人地生疏,斷不能至,請於胡(林翼)曾(國藩)二人酌派一人進京護衛根本”;奏疏在路途往返之際,已曆月餘,結果不出所料,十月便接到“和議”已成、毋庸北援的諭旨再下。

曾國藩巧解援兵之困局,完全是李鴻章的建議。李鴻章一個小小的計策,就解了曾國藩一個大困局。曾國藩不得不佩服這個比他小十二歲的門生的見事之明。在湘軍主要將領中,有彭玉麟的忠貞,有楊載福的樸直,有鮑超的勇猛,有李元度的策劃,有曾國荃的頑強,但無一人有李鴻章這樣洞察全局的清醒、機巧應變的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