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廣結八方,人脈是脫離困頓的有力武器(4)(2 / 3)

所以,曾國藩才對李鴻章全麵授權,多次提拔、舉薦,讓他創建淮軍,扶他坐上督撫之位,為的也正是希望李鴻章成為自己和湘軍的一個最強大的盟友和後盾。事實上他的目的達到了。曾國藩若沒有李鴻章及其淮軍的支持,他的事業就很難繼續下去,他的影響也遠遠沒有現在這樣深遠;而李鴻章如果沒有曾國藩的發現、培養和扶持,更不可能走到清政府的最高層,主持晚清的政治、軍事、外交三十年之久。師生二人互相呼應,相得益彰,把事業推向了巔峰。

再如曾國藩好友兼幕僚郭嵩燾,也是曾國藩一個強有力的股肱。1852年,丁憂在家的曾國藩正是在郭嵩燾的苦勸下才出山的。當接到張亮基的力邀和鹹豐皇帝的命令後,守製中的曾國藩仍在猶豫不決。這時候郭嵩燾正好來為曾母吊唁。兩位好友秉燭暢敘,曾國藩說自己要守製,不能出來主持團練。郭嵩燾“力止國藩曰:‘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時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絰從戎,古製也’”。郭嵩燾話說得情真意切,道理也冠冕堂皇,擲地有聲,但曾國藩為了表示盡孝的決心,仍表示不同意。

郭嵩燾又去做曾父的思想政治工作,反複與曾麟書談“保衛家鄉”的大道理,曾麟書覺得很對,自古忠孝不可兩全,而且國為大家為輕,為國盡忠固可棄孝不顧。便把曾國藩叫到麵前教訓了一番。曾國藩勉強答應下來,但心中還是猶豫不定。郭嵩燾又同他的弟弟郭昆燾一同前往曾家勸說,曾國藩說,除非你二人來幫我,我就墨絰出山。郭嵩燾答應了。此後四年,郭嵩燾大部分時間都在曾國藩幕府中度過,成為湘軍初創、曾國藩“大業”初起時的主要人物之一。郭嵩燾後來敘述此事時,說曾國藩成就“中興”之業,他勸其出山的功勞最大。

後來郭嵩燾被授為翰林院編修,在京城得到皇帝的召見,向他征詢對天下大局的意見,郭嵩燾談了很多自己對於政治的看法,如講求吏治、認真辦事等,還大肆吹捧了胡林翼、羅澤南、李續賓、王錱等湘軍將領,雖然隻字未提湘軍首領曾國藩,但弦外之音,鹹豐帝自然聽得出。這次召見,鹹豐帝對他非常滿意,當天就發下諭旨,命郭嵩燾在南書房行走。這等於是湘軍在天子身邊安插了一個眼線,益莫大焉。雖然時間很短,但對曾國藩和湘軍也還是大有用處。郭嵩燾後來在湘軍中專事籌餉,為曾國藩出了很多力氣,辦了很多大事。

還有曾國藩最器重的猛將鮑超,更是曾國藩的最堅實有力的臂膀。而且多次救曾國藩於險境,為湘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鮑超是四川人,身材短小精悍,性情卻十分豪爽。在湘軍中,他與多隆阿齊名,號稱“多龍鮑虎”。多隆阿熟習軍事,有勇有謀,攻守有方。鮑超是後起之秀,勇猛絕倫,能戰能勝,功勳顯赫,二人可謂不相上下,都是曾國藩最得力的大將。特別是鮑超,更是曾國藩最忠誠、勇猛的良將,幾乎戰無不勝,而且他也是湘軍中的福星,不僅救過左宗棠,救過胡林翼,也多次救過曾國藩,助曾國藩脫於危難,是曾國藩最倚重的大將。

鮑超雖然不識字,卻絕非莽夫,而是頗具心計,打仗不僅勇猛,更善於指揮,善於激勵。鹹豐九年十二月,鮑超率三千人駐小池驛,助攻潛山。陳玉成率兵五萬來援,連營百餘裏,修堡數百座,將霆軍圍得嚴嚴實實,準備全殲湘軍最威猛的霆字營。除夕日,霆軍外出砍柴的一隊炊事兵被陳軍俘虜,這是兩軍對峙半月以來陳軍首次軍事行動。警報傳到中軍帳,鮑超沉吟片刻,傳令:晚餐聚飲,並召戲班來唱戲。入席後,戲班曲目都是“英雄征戰沙場勝利凱旋”的故事,看得一幹士兵都血脈賁張,豪氣幹雲。

待到酒酣時,震耳金鼓之聲一下變為“絲管清幽之曲”,鮑超以此為背景音樂,起立大聲問:“大家說說,白天我營被俘之人現在怎麼樣了?”忽然這麼一問,眾人都有些摸不著頭腦,有人大著膽子說:“肯定已經死了。”鮑超又問:“死了?那麼是毒死呢,勒死呢,還是被砍死呢?大家說說,怎麼個死法爽快一點?”這一問,問醒了眾人,是啊,當下被太平軍團團圍住,不就是一個死嗎?當然找個最好的死法。

立時便有人站出來,大聲說:“吾誠死!吾拚一死衝賊,或賊死,吾猶可不死!”鮑超拊掌大笑,說聲:“好男子!”又說:“營中兄弟三千人,戰而樂者,老子跟他一起去;怯而伏者,可以就地退伍,老子與他喝一杯離別酒!”隨即吩咐各營統計欲戰欲留人數,結果無一人願留營。於是,鮑超大喊一聲,趁天色未明,三千霆軍一齊衝出營門,專挑敵營駐軍密集之處,齊心猛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