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廣結八方,人脈是脫離困頓的有力武器(2)(3 / 3)

但是,即便再親密之人,真正有才,曾國藩也絕不忌諱舉薦和重用。如自己的幾個弟弟曾國華、曾國葆、曾國荃,都曾擔當要職,特別是曾國荃,曾國藩不僅對他一直愛護有加,而且一直委以重任,而曾國荃也從未有負期望,不僅戰功赫赫,而且不管時局多麼困難,情勢多麼危急,都一直是兄長最為依賴和最可以依靠的後備軍。

勤教,就是善於磨礪、促其成才,也就是培養人才。曾國藩認為“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不可動輒說“天下無才”或“無人可用”。曾國藩從長期實踐中歸納出培養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誨”“甄別”“保舉”“超擢”四種。教誨之法即教訓、教導;甄別之法即對能力、品質考核鑒定;保舉之法即向上級薦舉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其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級提升。

嚴繩,就是嚴加督責、清慎誠戒。曾國藩律己甚嚴,“自立準繩,自為守之”,對待下屬也是嚴加督責,使下屬都能“循循於規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誠戒”四字對幕僚言傳身教,要求屬下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做起。對屬下的管教,能區別不同對象,不同對待,或者以勉勵為主,或者多加防範;在方法上則是“揚善於公庭,而規過於私室”。凡手下將領來拜見,曾國藩總抽時間接見,並諄諄訓誨、告誡他們對上要精忠報國,對下要力戒騷擾百姓;平時,他也經常以書信、飯前閑談的形式對手下提些要求。因此,屬下從士兵到將領,無不將他視為楷模。

人都是情感動物,而且中國人最講“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曾國藩千方百計吸引而來的這些人才,嘔心瀝血培養的這些人才,大公無私舉薦的這些人才,都對曾國藩懷有知遇之恩、師授之恩、舉薦之恩,豈能不盡忠盡事、唯命是從?當曾國藩有危有難、有險有厄,豈能會坐視不管、冷眼旁觀?

這就是為什麼曾國藩一生困厄無數,但每一次基本上都能安然度過,而且每一次都能絕地反擊、逆襲成功的最大秘密。

4.有一種朋友叫對手

入過曾國藩的幕府成就最高的,莫過於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人,而其中又以左宗棠最是桀驁不馴、鋒芒畢露,而且也是左宗棠與曾國藩分分合合,不和諧的音符最多。

因而後人總以為曾、左二人之間必定不和諧,卻不知道他二人實際上是惺惺相惜。也幸好有左宗棠這樣一個性格爽直的“大炮筒子”般的“諍友”在身邊時時痛罵責備幾句,使曾國藩的人生更為穩慎,而在緊急關頭,左宗棠也曾救曾國藩於危難之中。

即便兩人之間是外人認為的恩怨不斷,也是因為左宗棠對曾國藩抱持著一種“羨慕嫉妒恨”的“瑜亮情結”,二人爭來鬥去,實際上卻是互相激勵,互相競爭,既是朋友“同心若金”,又是對手“攻錯若石”,並最終讓二人都成就大功,攀上人生的頂峰,真正做到了“相期不負平生”。

曾國藩和左宗棠的情誼,可以追溯到鹹豐二年。那時候左宗棠在湖南巡撫張亮基幕府中當師爺,曾國藩丁母憂回湘鄉老家。因為皇帝一紙辦團練的命令,讓他們聚在了一起。

初次見麵,左宗棠談長沙防務,指手畫腳,滔滔不絕,一副大權在握、舍我其誰的神態。讓曾國藩對這個雖然初次見麵卻早已大名在心的人很為欣賞,覺得這個左宗棠確實名不虛傳。交談之中,左宗棠之頭腦清晰,氣概慷慨,議論明達,言中切要,令曾國藩頗為歎服。

而左宗棠也深為曾國藩身上那種清新質樸的風氣所感染,曾國藩沒有一點官架子,更無腐儒作風,而是敢於擔當,“正派”、“敢任事”的作風尤其令左宗棠對他刮目相看。

在晚清政壇官員們以敷衍塞責為能的黑暗汙濁的大背景下,像曾國藩這種視家國事為己任的官員,讓素有大誌的左宗棠有相見恨晚之感。左宗棠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對曾國藩的第一印象說:

曾滌生侍郎來此幫辦團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開展。與仆甚相得,惜其來之遲也。

可見他對曾國藩印象很好,隻是覺得曾國藩可能才能不及自己。這也恰恰是他兩人後麵恩怨不斷的一個重要原因。

左宗棠平常自視甚高,以“今日諸葛亮”自比,自稱“今亮”,對於一般人,還真是不放在眼裏。加上曾國藩為人穩慎,不喜自誇,出言不多,可能會讓他覺得“才具稍欠開展”。然而,左宗棠再怎麼才高八鬥,卻隻是個舉人出身,未能金榜題名,長街走馬;但恰恰是被他認為沒有什麼才氣的曾國藩卻能科舉順利,年紀輕輕就入金殿、點翰林、當京官,年紀隻不過比他大一歲,卻早已是二品大員,聲名顯隆,自己卻不過是個師爺,這些,左宗棠心中估計嫉妒還是有的。

況且左宗棠個性剛直果斷,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惡如仇。雖然才華橫溢,然而多次進京趕考卻未及第,對此特別敏感,稍被人怠慢或過分謙讓,都可引起激烈的反應,而且言辭辛辣,令人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