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廣結八方,人脈是脫離困頓的有力武器(2)(2 / 3)

對推薦而來的人,曾國藩都會親自召見,並且見麵時會記錄下來人的一切信息,並在名冊下麵填注評語。如有一個人叫周甫文,曾國藩給他的評語是這樣的:“麵色正派,初次當差,汗出不止。”因為這個人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高級領導,所以汗出不止,一直在流汗。可見膽識一般,隻能當個小差,曾國藩派了這個人去當差。

有一個候補知縣叫陳德明,曾國藩給他寫的評語是:這個人鼻歪、眼大,下麵寫了“心術不正”,後麵還寫了“精明能幹”,後麵還有幾個字——“頗放肆”,可能是在他的麵前不是很規矩的樣子。曾國藩畫了一個三角,表示這個人是不能用的。被他接見的人,他都會畫上一個特殊的標記和符號,三角、圓圈、點或豎四種符號。畫三角的,是不能用的人;畫圓圈,是能用的人,如果畫上兩個圓圈,那就是最好的人;如果畫上一豎或一點,就是這個人一點兒也不能考慮,如同打入冷宮一樣。

經過長期實踐,曾國藩提出了一套認識、鑒別、考查人才的理論及方法。在《用人三策折》中,曾國藩把具體考查人才的方法歸納為“詢事”、“考言”、“奏折”、“誘迫”四法。

他主張對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別貞邪”,相貌、言語、舉止、行為。以“考言”為主,看一個人是否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除此之外,還要考查人的誌趣、意誌、態度、品行和思想。例如就“誌趣”而言,曾國藩認為卑微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高貴者“慕往哲盛隆之軌”,高低貴賤立時可判;就“品行”而言,人才要以“樸實廉介為質”,要有操守而無“官氣”,這是考查和選拔人才的標準;就“思想”而言,曾國藩認為不外乎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曾國藩選人才不喜歡用官氣重、誇誇其談的人,並以“德大於才”為用人第一要旨,對此他有過精辟的闡述:“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

曾國藩識人最重要的是“德、識”為主,“才、學”為輔,這是他識別人的一個總原則。此外,曾國藩還提出從神骨、剛柔、容貌、五官、須眉、聲音、情態、氣色等各方麵入手來“相人”。曾國藩在日記裏說,一個人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蓄是貴相。為什麼說端莊厚重是貴相?因為端莊厚重的人,表明他懂得敬畏,一個有敬畏感的人就不至於放肆無忌,思慮就會深遠,處事不至於魯莽,說話就會謹慎,交際不至於隨便。自己有敬畏感的人,往往別人也會敬畏他。得罪的人越少,自然也就遠離禍端。端莊厚重不是裝出來的,是修身修煉出來的功夫。

謙卑含蓄也是同樣的道理。謙虛能容,表明他謹慎、大度,能容納他人的優點和缺點,不會隨便指摘他人。含蓄就是低調做人、低調處世,放低自己的身價、姿態,不張揚,不張狂。處卑而望高,登高必自卑,這樣的人自然懂得腳踏實地的道理。必然身處尊榮,顯而達貴。

但僅僅有人才還不夠,關鍵的關鍵是要把人才用好,用到位,才能真正發揮人才的作用,成為自己的羽翼,為自己赴湯蹈火,解危濟困。

曾國藩的用人之要,不外乎他自己總結出的八個字:“得人不外四事,曰廣收、慎用、勤教、嚴繩。”

廣收,就是廣泛訪求、網羅人才。他的《無慢室日記》中,專設“記人”一項,記錄了一大批被推薦的人名,並附有自己考查之所得。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格”,“求才不遺餘力”,反對以出身、資曆衡量人。曾氏幕中經人推薦入幕的人甚多,曾氏平時極注意對僚屬才能的觀察了解,並從中發現了大量人才。

慎用,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國藩最善於量材施用,“凡於兵事、餉事、吏事、文事有一長者,無不優加獎借,量材錄用”。不管什麼樣的人才,都逃不過他的眼睛。而且隻要是人才,有一技之長,想盡千方百計他也會網羅到自己的門下的,讓他們人盡其用,各展其能。

慎用,最慎的是被情感遮住了眼睛,犯任人唯親的大忌,而曾國藩一生從未犯過此忌。因為他用人全出自公心,隻看才能、德行,而不論親疏、遠近。這一點與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和曾國荃都不相同。曾國荃用人最講親故,一般未超過家鄉十裏,像蕭浮泗、李臣典;左宗棠用人不拘一格、無所限製,“擢拔不論層級”,卻有些憑意氣,喜歡的就重用,不喜歡的則不太願意用心栽培;李鴻章用人,則和曾國荃有些相像了,重親情重鄉情重故情,任人唯親,所以常常有用人不當之處。但曾國藩用人,唯才是舉,量材施用,而且用人極講究,絕不因人廢公,徇私濫用。

曾國藩的家族人丁興旺,親戚甚多。同時,他本人出身科舉,中舉人,中進士,點翰林,又屢當考差,同年同窗、門生故舊更是遍及天下。因此,他的官位越高,求他辦事、希望沾點光以及來投奔的人越多。雖然曾國藩求賢若渴,但始終堅持唯才是舉,非才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