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審時度勢,懂得應變才能擺脫困境(4)(3 / 3)

之後,在1856年和1857年兩年中,清軍連克武昌、漢陽、湖口、九江、揚州、鎮江、瓜州等天京上下遊重鎮,重建江北、江南兩座大營,江南大營由和春坐鎮,再度圍困太平天國首都天京(金陵)。

鹹豐十年正月間,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三王為解天京之圍,策劃了一次“圍魏救趙”的大的軍事行動。五月,李秀成、李世賢由蘇南率軍進入浙江,大兵猛壓杭州。浙江巡撫羅遵殿慌忙向江南大營統帥和春求救。和春派總兵張玉良帶兵兩萬,由江寧趕救杭州。張玉良走到半路,李秀成、李世賢帶兵離杭北上,猛撲江南大營。

此時,陳玉成率皖北之兵強行渡江。兩軍會合,數日之內連破江南大營外圍要地高淳、溧陽、溧水、句容、秣陵關。江南大營被包圍了。和春、張國梁分頭拚死抵抗。太平軍與清軍激戰九晝夜,江南大營徹底崩潰,天京之圍頓解,李秀成、陳玉成圍魏救趙之計獲得全勝。太平軍趁勢南下,和春、張國梁節節敗退。張國梁死於丹陽,和春斃命於滸墅關。七萬江南綠營兵,除張玉良部二萬人外,至此全部瓦解。兩江總督何桂清也順勢逃得不見蹤影。

江南大營瓦解,曾國藩心中卻隱隱生出一絲快意:江南大營的瓦解,或許將預示著湘軍的轉機!

由於朝廷對漢人的防備心理,曾國藩的湘軍一直到現在都沒名沒分,也並未得到重用,曾國藩也永遠隻是一個侍郎的身份,虛銜領兵,不僅軍餉要靠自已籌,而且軍隊的發展也受到很大限製。江南大營這次徹底潰敗,和春死,桂清逃,綠營兵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目前要再與太平軍作戰,唯湘軍一支勁旅。這就是大變局中的絕佳機會呀。

實際上不僅僅曾國藩看到了這一點,曾國藩的諸多幕僚、朋友、老鄉、從屬,也都看到了。

第二天曾國藩就接到正駐軍寧國的李元度的信。李元度向他報告江南大營潰破的情況,並捎上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和春死,桂清逃,東南大局,天意將屬於誰?”

而左宗棠更說得直接:“江南大營早已千瘡百孔,腐臭衝天。當將官的莫不錦衣玉食,倡優歌舞,士兵則多抽鴉片,嫖賭成風,士氣溺惰,軍營糜爛。這兩年來,何桂清每月給它十多萬兩銀子的接濟,想利用它來做個中興名臣;朝廷則受何的欺騙,以為江南大營是抵抗太平的幹城,反倒將湘勇視為可有可無。不要說在前線打仗的弟兄們不服,就是留守人員都慪了一肚子氣。真正是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呀!現在江南大營徹底覆沒,將使朝廷從此清醒過來,豈不是天大的好事!”

胡林翼也給曾國藩傳信過來,不僅從江南大營的傾覆中看到了湘軍的未來,還建議曾國藩讓曾國荃速圍安慶。

李鴻章也專門來與曾國藩分析當前局勢,認為“江南大營的潰敗,不是壞事,是好事。因為皇上從此將會對綠營失去信心,而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湘勇身上”。這就是湘勇的轉機,更是戰事的轉機。

果然,幾天之後,皇帝命曾國藩總督兩江的聖旨就到了,曾國藩終於得到了實權,而湘軍也終於成為抗擊太平軍的主力,開始成為名正言順的正規軍。

善於審時度勢、權衡利害的人,也是最善於隨機應變、進退得宜的人。因為他們明白,越是“變局”之中越是隱藏著無盡的機會。因而,即使自己身陷危局,也能從容應對,抓住時機。曾國藩的成功,就是絕佳的案例。他能跳出困境,走出危局,獲得成功,正是因為看清了大變局中的形勢,因時而變,隨勢而動,抓住了那些難得的機會,最終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