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有這樣一位理智、絕情的統帥,湘軍才沒有做以卵擊石的蠢事,保存住了實力,最終得以壯大,得以成功。
7.善於把握機會,才能擺脫困境
曾國藩很善於在困境、危難、“大變局”中審時度勢,抓住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機會,趁勢擺脫困境,逆勢而行,成就自己。
如果不是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的一生也許會平淡得多,悠閑得多,也安穩得多。當然,也很難有“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功績,更難以成為“完人”。最起碼,在立功這一點上,就無可指靠。隻有幫助清廷剿滅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才有可能做到集治身、治學、治家、治世、治政、治軍於一身,從而達到為師、為將、為相的所謂“完人”。
有人說,是太平天國起義“成全”了曾國藩,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恰恰證明了曾國藩是一個善於審時度勢、把握“變局”、善於從危難中把握機會的人。
太平天國起義對於當時的清朝政府而言,破壞力是相當大的。不僅兵勢威猛,氣勢如虹,兵鋒所指,銳不可當,從廣西一路北上,占嶽州、取武昌、下南京,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大有席卷全國之勢,讓清朝政府驚心不已。而且清朝的正規軍綠營兵、八旗兵,因為長久的和平狀態,早已失去了戰鬥力,太平軍一觸即潰,根本無力抵抗。這時候,剛剛繼位的鹹豐皇帝想到了辦一支全新的軍隊出來,那就是團練。
所謂團練,又稱鄉兵、練勇、鄉團、民壯等,是地方鄉紳自行籌辦的臨時性武裝組織。作為正規武裝的一種補充,團練負有守衛家鄉故土之責。因為太平軍一路攻占,對老百姓的生活影響很大,因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農民和鄉紳自己組織起來,抵抗太平天國。
這時候,正在家守製的曾國藩就成了湖南辦團練的最佳人選。中國近代曆史的洶湧河流,也因曾國藩這一人生的重大轉折,拐了一個大彎。
鹹豐帝當時令其興辦團練的在籍政府官員共一百多人,隻有三人戴孝任命,可見敢於任事者少之又少。而曾國藩也把握住了曆史賜予給他的這個最好的機會,趁勢而起,不僅練出了一支名震天下的勁旅,也讓自己立下平定天下的首功。
曾國藩能夠脫穎而出,自然不排除偶然的機遇與幸運,但更多還是在“人為”——善於審時度勢,善於把握機會,善於看清時勢,善於趁勢而起!
特別是在江南大營潰破後,大變之中,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抓住了難得的機會,不僅使湘軍自此擺脫了從屬的地位,一躍而成為追剿太平天國軍的主力,也使曾國藩終於有了實實在在的權力——總督兩江。
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可以說是清政府追剿太平軍的大本營。1853年3月27日,即太平天國占領金陵並把金陵作為自己的都城,命名為天京後的第八天,時任廣西提督的“欽差大臣”向榮已經在金陵東郊朝陽門(現中山門)門外的孝陵衛建營築壘,稱為“江南大營”。向榮也是太平天國的老對手,從廣西一路追剿太平軍到金陵;1853年4月16日,欽差大臣琦善在揚州外圍建立“江北大營”。1854年下半年,由於琦善病死,江寧將軍托明阿繼任江北大營統帥。
這兩座大營,可以說是清兵追剿太平軍的最重要的基地,南方清軍的總指揮部。從建成開始,一直是太平軍的眼中釘。1855年4月2日,太平軍由大將秦日綱率陳玉成、李秀成、吳如孝等人乘夜從金山渡河,直殺江北大營,太平軍又從紫金山殺出兩路兵,猛撲山腳的清軍兵營。混戰之中,秦日綱又有一支別動隊四千多人從靈穀寺翻山進攻清軍馬隊大營。合力進攻之下,楊秀清大開洪武、朝陽諸門,把門外清軍營壘數十個一一攻毀。太平軍數軍合力,直殺孝陵衛向榮的江南本營,參將陳明誌等人被打死,清軍潰散。向榮見勢不妙,拍馬竄向淳化鎮方向,江南大營第一次被太平軍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