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審時度勢,懂得應變才能擺脫困境(2)(3 / 3)

雖然曾國藩心中也十分不忍,但殺這一人的效果是明顯的。經過金鬆齡事件之後,湘勇猶如鐵桶一般,牢牢地團結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堅不可摧的軍隊。

為了使湘軍更具戰鬥力,曾國藩還采取了“一手褒、一手貶”的計策,整肅湘軍紀律,激發湘軍士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褒是賞贈作戰出色、不怕死、勇猛向前的將士特製的腰刀,以示最高榮譽。

由於嶽州和武昌、漢陽的攻克,湘勇的大小頭目都升了官。胡林翼升為湖北察使,羅澤南升為浙江寧紹台道,彭玉麟升為廣東惠潮嘉道,楊載福擢常德協副將,鮑超擢參將,李元度、李續賓、王鑫等營官及郭嵩燾、劉蓉、陳士傑等幕僚都有遷升。

湘勇官兵打仗立了功,可以按朝廷規定升官晉級,這是出自天恩。曾國藩想,還必須用一種方式來表達他個人對部屬的獎勵和賞識。用什麼方式呢?過多地發賞銀,他覺得有違於自己“不怕死,不要錢”的誓言;拜把結兄弟,這是山大王的行為,他又鄙夷不屑為。曾國藩想了很久,終於想出贈送腰刀這個好主意。武職不用講了,即使是文職,既然在軍營效力,就要有尚武精神。以個人名義贈送腰刀,既表達了自己與對方的特殊感情,又是鼓勵湘勇的尚武精神。第一批受刀者,人數要少,儀式要安排得異常隆重,使他們感到無上的光榮。這把親贈的腰刀,今後要成為湘勇官兵人人企望的最高獎賞。

於是打造了五十把精美的腰刀,刀麵正中端端正正刻著“殄滅醜類,盡忠王事”八個大字,旁邊是一行小楷“滌生曾國藩贈”,邊上還寫有編號,曾國藩特意挑了一個豔陽明媚的日子,舉行授刀儀式,能夠得到第一批腰刀的下屬,都是英勇善戰或者足智多謀的人。這一舉動大大激勵了湘軍將士的士氣,也使他們更願意聽命於曾國藩。

一手貶,就是總結這幾次大戰的經驗,對於能戰能防,臨敗不潰的隊伍和官兵,予以嘉獎,對那些潰敗之營,尤其是靖港之戰不聽指揮,拚命逃跑的官兵,上自營官,下至伍卒,一律裁撤。第一個拿來開刀的便是曾國葆的貞字營。這個營在靖港戰役中最先潰逃,除了五十餘名跟著曾國藩敗退的勇丁外,包括曾國葆在內,一律開除回到原籍。全軍共裁撤三千多人。裁撤整頓後的湘軍共有陸師二十營、水師二十營。水陸師各設統領兩人,陸師由塔齊布、羅澤南充任;水師由彭玉麟、楊載福充任。塔、羅、彭、楊都聽調於曾國藩。湘勇的建製更加健全,戰鬥力也就得到了大力提高。

其實不僅僅是帶兵,在為官、在處事上,曾國藩也是一個運用計謀的高手。有很多計謀絲毫不露痕跡地就達到了目的,解除了困境,實在算得上是用計的高手。

曾國藩率部攻克南京之後,湘軍人數達到十幾萬,十來個省份總督、巡撫都出自湘軍係列。對於功高震主的曾國藩,當時的清廷肯定是如履薄冰。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曆史性悲劇,曾國藩決定自剪羽翼,主動提出裁撤百分之九十的湘軍。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一則朝廷一時拿不出數額龐大的餉銀,導致很多兵士鬧事;二則這些驍勇善戰的湘軍多年沒有種地,日益變得驕橫跋扈,遣散後很可能落草為寇,貽害百姓;三則當時天下仍是烽火連天,清廷需要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曾國藩為了鞏固自己集團的勢力也需要一支軍隊。

這個難題,讓曾國藩的一個巧計,一切便迎刃而解。

曾國藩聯合當時的七位總督,上書要求將湘軍的三萬長江水師改編為正規海軍。將臨時招募的團練改製為國家軍隊,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但是考慮到清朝在曆次海戰中的慘敗教訓,以及確立海防力量在當時的戰略意義,這個建議被接受了。既然新設立了一支軍隊,自然需要新設立很多高級軍官。

於是,湘軍中的精英分子被選拔擔任海軍的統領、提督、總兵等實職。此外,曾國藩還接受了下屬的建議,以大銜借補小缺,將湘軍中大量記名參將、記名遊擊等下派擔任實職的千總、把總。這一方案既解了清廷財政上的燃眉之急,又穩定了軍心,還為湘軍保留了實力,可謂一石三鳥,誠為妙計。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各種妙計良謀不計其數,這些智計良謀幫他越過無數官場的險灘,擺脫無數人生的困厄,也是他善於審時度勢、善於隨機應變的一個絕佳證明。

5.凡事求穩慎,方能穩操勝券

曾國藩最看重的是穩沉、穩當、穩定。怎樣才能做到穩呢?須慎重、安詳、和緩。“凡遇事須安詳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詳,為處事第一法。”不管什麼事情,都需要從容不迫,安詳和緩,喜怒不形於外,泰山崩於前而不改色,才能真正直麵困境,脫出困境。

曾國藩辦事不求速成,治兵也不願速進,而是事事考慮長遠,穩中求成。

鹹豐七年,曾國荃剛剛建吉字營攻打吉安時,曾國藩就一再勸告他:“到吉安後,專為自守之計,不為攻城之計”,“無好小利,無求速效”,“不求近功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