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審時度勢,懂得應變才能擺脫困境(1)(2 / 3)

於是,曾國藩不帶隨從,不坐官轎,灰衣小帽,獨自一人,親赴左宗棠家門,專程拜訪他。這還不算,又專門擬定一聯,“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自認其雌,示弱於左宗棠,讓左宗棠感受到了他的誠意,終於前嫌盡釋,重歸於好。左宗棠也送他一聯“集眾思,廣忠益;寬小過,總大綱”。自此二人“相期不負平生”,同心若金,共同為討伐“洪楊”而努力,並奪得天下至功。

什麼是剛?所謂剛,就是秉天地陽剛之氣的進取精神、拚搏精神、競爭精神、冒險精神、積極奮進精神。沒有這種精神,人生在世,一事無成。曾國藩秉承的“剛”,就是隻要選定一個目標,就要咬牙做下去,堅忍不拔,不達目的誓不甘休。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失敗、打擊、恥辱,都“打脫牙和血吞”,默默忍受,埋頭苦幹。

那麼柔是什麼呢?柔是秉天地陰柔之氣的退守、養怡、收斂、隨和、順適和自我保護。曾國藩所奉行的柔,不是柔弱無骨,不是低頭斂眉,更不是懦弱無能,而是順適,是退守,是暫時地順伏。柔也可克剛,可見“柔”是一種比“剛”更為強硬的手段。

然而,大柔非柔,至剛非剛。真正的剛柔並濟是剛柔適度,恰當應對。作為一個官場中人,要立於不敗之地,又一定要學會剛柔相濟,而且還要剛柔適度。剛柔相濟是剛和柔之間的結合,是剛中含柔,柔中見剛。這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曾國藩的一生,雖有不少坎坷,曆經無數挫折,卻終能化險為夷,化危為安。

2.審時度勢,以時勢定進退

曾國藩雖善於忍讓,但不是一味地忍讓到底,而是有忍有發,有進有退,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審時度勢,剛柔並用,從而讓自己進退得當,脫出困境。這在很多事上都體現得很清楚。

曾國藩做京官時,口碑絕佳,名聲日隆,及至贏得皇帝賞識,連升十級,並在回鄉之際,獲得重任,瀟灑地擺脫了許多翰林隻能半生做個“清要詞臣”的宿命,靠的就是會審時度勢,會抓住機會,當進則高歌猛進,當退則偃旗息鼓的靈活應變功夫。

鹹豐帝繼位的時候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他特別想有所作為,所以他命令朝廷所有官員要對朝廷的未來大業提意見。這個時候,曾國藩覺得機會來了。

當時很多人是不敢提意見的,即便有些大臣寫諫言,多半也是一種類似於吹捧、恭維的語言。而曾國藩與別人不同,他以知識分子那種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感支撐著他,度時而動,趁勢而起,連續上書數疏,積極響應皇帝的詔命。而且大膽放言,甚至直指聖德背後所存在的一些社會流弊,言辭激烈,引起朝野上下的轟動,讓大家都知道了曾國藩敢言,連皇帝也看到了他的忠心和敢諫,雖然看到這樣的奏疏很生氣,但還是表揚他“意尚可取”,不僅沒有怪罪他,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就是曾國藩的膽識智慧。我們常常說一個人笨,說一個人不會做事,就會說他“不知進退”,這樣的人是難以成功,也很難擺脫困境的。因當進時不進,必然失去機會,當退時不退,必然會碰得一鼻子的灰。因而善於審時度勢,懂得適時進退,是擺脫困境的最高招數。

鹹豐十年,洋人進攻北京,鹹豐帝逃往熱河。途中,他命令曾國藩派鮑超前去支持。鮑超是湘軍大將,作戰勇猛,是曾國藩的一位得力助手。當時,太平軍還沒有被鎮壓下去,如果按鹹豐帝諭旨,讓鮑超帶兵北援,無疑削弱了對抗太平軍的戰鬥力。另外,一旦鮑超前去支持,清廷肯定會把鮑超及其所帶湘軍交由勝保統一管製。勝保是一個對湘軍極為仇視的人,鮑超一旦歸於其麾下,處境定會很危險。但北援一事又關係到“勤王”,故不能對此事置之不理。

曾國藩對待此事既不置之不理,又不立即行動,而是采用了李鴻章的辦法“按兵請旨,且勿稍動”,不幾天,朝廷與洋人議和,危困頓解,也就不用曾國藩派鮑超北上,保住了湘軍大將。

特別是他為父喪不等聖旨即自行回家守製一事,也可以看出他並非什麼事都忍讓到底,而是有自己的主意,該斷則斷,該進則進。雖然這件事讓他閑居了一年多,更讓他被削掉兵權,去職開缺,但也讓他更明白了“進退得宜”的真諦。

鹹豐七年二月,曾國藩因父喪拋開一切軍務,請旨回家守製。這原本是以退為進、以此要挾朝廷能給他一個總督的官位,給他真正的實權。當然這不是為了個人爭地位,主要是為湘軍爭權力,讓自己和湘軍不再處處受掣肘,處處受排擠,困守江西,什麼也幹不成。按照清朝的慣例,曾國藩帶的兵如此之多,作戰力又遠較八旗、綠營為強,立下的軍功又如此之大,授巡撫,功賞過薄,不足塞其欲壑;若授予總督,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又為朝廷所不甘。因而朝廷幹脆順水推舟,不僅準了他的守製請求,而且撤銷了他兵部侍郎的職務,將他開缺在籍守製,削除了他的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