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剛柔並用,以柔弱勝剛強
曾國藩從一農家子弟而直上廟堂之上,以一文弱書生而領百萬雄兵,由一資質魯鈍之人而成學問大家,一生數曆險境、屢遭厄難,卻總能化險為夷,可見其絕非常人。那麼,他有哪些非常之處,總能讓他脫離險境,突出重圍呢?剛柔之道,其實就是他至為重要的一種智慧。
曾國藩說:“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聖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餘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禦之意。進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若一麵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麵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則斷不能久。”
他倡導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剛柔相濟。過柔很容易被人欺負,過剛又很容易折斷。這是他從自己的實際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他越到晚年越圓滑世故、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秘密。
曾國藩在“男兒以懦弱無剛為恥”的祖訓下靠著好學與堅持,得以學有所成,成為翰林公,甚至創辦湘軍,鏖戰太平軍,都是憑著一股剛強牛勁,硬挺下來的。因而年輕時的曾國藩,以剛堅強硬為旨,從不曾服輸、彎腰、膽小、懦弱。但是,經過無數次的打擊和挫折之後,他對於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有了更深的理解,因而處世心境和態度也由之一變。
他早年讀過《道德經》,從小便能夠倒背如流。《道德經》曾給予曾國藩以極大的教益。類似於“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等格言,他深以為然,且篤信謹奉,而對於老子關於退讓、柔弱、不敢為天下先的主旨,則不能接受。那時的曾國藩一心一意信仰孔孟學說,要以儒家思想來入世拯世。對自身的修養,他遵奉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對社會,遵奉的是“以天下為己任”。靠的是這種持身謹嚴,奮發向上,關心國事、敢於任事的精神,才贏得了君王的信賴,在官場上春風得意,扶搖直上。
他認為隻要己身端正,剛直勁厲,就可以正壓邪,什麼事都能辦得好。誰知完全不是這樣,在嚴酷的現實中,越是剛強淩厲,越是處處碰壁,事事不順,以至於多次受同僚折辱,幾次兵敗自殺。特別是兵困江西時,四處受牽製,心情低落得連他一直信奉的“堅忍”也無力助他再挺下去,最終瞅了個父喪的機會逃了出去。
當他蟄伏老家,再拿起《道德經》看到老子的“柔勝剛,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江河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時,發現他對祖父“男兒以懦弱無剛為恥”的家訓,竟片麵理解了。其實柔弱也能勝剛強啊。曾國藩想到這裏,興奮地在《道德經》扉頁上寫下八個字:“大柔非柔,至剛無剛”。他想起在長沙與綠營的齟齬鬥法,與湖南官場的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與陳啟邁、惲光宸的爭強鬥勝,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強權的方式。結果呢?表麵上勝利了,實則埋下了更大的隱患。
又如參清德、參陳啟邁,越俎代庖、包攬幹預種種情事,辦理之時,固然痛快幹脆,卻沒有想到鋒芒畢露、剛烈太甚,傷害了清德、陳啟邁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無形中給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這些隱患與障礙,如果不是自己親身體驗過,在書齋裏,在六部簽押房裏是無論如何也設想不到的,它們對自己成功之路的損害,大大地超過了一時的風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強對強的手法有時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間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目的,戰勝強者,且不至於留下隱患,為什麼不采用呢?越是對方鋒芒畢露,越是要柔弱退讓,方能顯出自己的理直氣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他決定以柔克剛,以退為進。
再出山時,不論是做官、處事、做人、帶兵,都表現出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柔軟。最明顯的就是他主動向左宗棠示弱,終於重修舊好的事例。
左宗棠本是個狂傲不羈、性情爽直的剛烈之士,曾國藩不待皇上批準,匆匆回籍奔喪的事,引起左宗棠大為不滿。他肆口謾罵曾國藩自私無能,臨陣脫逃。左宗棠是個從不掩飾情感的人,情緒一上來,就不顧一切。罵得最起勁的時候,他甚至把這個曾令他佩服的老友說得一無是處,連曾國藩多年自我標榜的忠敬誠信,也被他一概斥之為虛偽。
左宗棠如此帶頭攻擊,一時間長沙官場嘩然和之,給蟄居荷葉塘守喪的曾國藩極大的刺激。他本已身心憔悴,經此打擊,更添一重痛苦。曾國藩恨死了不念舊情的左宗棠,也恨死了不明事理的長沙官場,發誓永不與左宗棠說話,也永不與長沙往來。
然而,既然自己複出,怎能不與左宗棠說話?已經大徹大悟的曾國藩,對左宗棠一年前罵他的所有的話都可以不再計較,唯獨對“虛偽”二字難以釋懷。他一生最恨別人虛偽,想不到這個最招他厭恨的字眼,竟然由相交二十多年的老友加於自己的頭上,如何不令他氣憤傷心!但是,深研黃老之術的曾國藩這時已經明白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至理,況且以左宗棠的剛烈性格,自己不示弱,他又怎麼會低頭?他決定用自己的示弱來向左宗棠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