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耐得住困頓才能跳得出困境(3)(1 / 2)

正在他骨瘦如柴、一蹶不振之時,弟弟國葆給他引薦了一個看病很厲害的醜道人,醜道人給他開的方子卻是隻有一個“靜”字和“岐黃治身病,黃老醫心病”的提示,並送給他一本《道德經》。曾國藩回到荷葉塘,關起門來,一遍又一遍,反反複複地讀著《道德經》。重讀之後,他才覺得這不過五千言的書真是字字在心,句句入理,與過去所讀時竟大不相同。

曾國藩深有感慨,總結出了一句話:“大柔非柔,至剛無剛。”所謂“大柔非柔”,是說一個柔和的人,並不代表柔弱。而“至剛無剛”,是指內在剛猛的人,並不需要給人一種剛硬的感覺。也就是說在處理和別人的關係時,一定要表現出柔和的一麵,不要顯得過於剛硬。

在守父喪的一年零四個月中,曾國藩多讀黃老之書,終於大徹大悟,完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三個轉變,即從程朱之學轉化為黃老之學。他通過對自己出山辦團練五年以來遭遇的種種不利、挫折、失敗的回顧,終於看出自身的弱點及方法和處事手段上的不足,如不能太自信、太強悍、太霸道、太不顧別人,也不能一味單幹蠻幹,一味剛強冒進,也不能一人得盡天下功勞美名,終於領悟了老莊關於人生渺小隻能順應自然的理念,又從切膚之痛中懂得了柔弱勝剛強的深遠意義。黃老之學解開了他心中的疙瘩,幫助他走出困境。同治元年的一則日記,記錄了他的這一大轉變:

靜中細思,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年寒暑,僅須臾耳,當思一搏。大地數萬裏,不可紀極,人於其中寢處遊息,晝僅一室,夜僅一榻耳,當思珍惜。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一毛耳,當思多覽。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過太倉之粒耳,當思奮爭。然知天之長,而吾所曆者短,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

他的這一轉變,以後的事情就順利多了。再次出山時,他即顯出了乖巧。鹹豐八年上半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進攻浙江,軍情緊急,與曾國藩有著深摯的同黨之誼的湖北巡撫胡林翼,便乘機奏請讓曾國藩出山援浙。這時,曾國藩見梯即下,再沒有半點討價還價,痛快地得命即赴任,絲毫沒有耽誤。

事實上他確實是“迥不相同”了,經過一年多的鄉居,曾國藩如同變了個人。他斬關奪隘,沒有被挫折打垮,反而本領大長。行動做事,由原來的方正,一變而為圓通。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從此大大提高。他對人對事完全改變了態度,摒棄了強勢硬挺,而奉行剛柔之道。比如低下身架與左宗棠重修舊好,與江西官紳相處也不再似往日之咄咄,而是處處委曲,時時遷就。

終於,一切事情變得順利起來。守父喪以前在江西遭遇的種種掣肘、牽製、攔路虎、絆腳石甚至鉤心鬥角、相互傾軋,都在他的變化和遷就之下,開始一點一點地緩和,阻力變小,事情變順,江西之困不複存在。曾國藩又一次用自己的智慧和耐性,漂亮地脫出了困境。

5.耐得住困頓,才能跳得出困境

其實人生在世,無論是天縱英明、占盡先機,還是愚妄懵懂、一無所有,要想有所作為,成就事業,都會遇到想不到、數不清的重重困難,各種險厄危難、痛苦艱辛。這正是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曾國藩對此深有體會,才會發出“世無艱難,何來人傑?”的感歎。因為他比其他人經曆了更多的困境,就比其他人更了解危難。在一次又一次與困境和危難的艱苦搏鬥中,他也就比別人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心得。

而堅忍、耐煩、能屈能伸、能忍能退,都是他一次又一次跳出困頓的秘訣。忍得住艱難才能超越艱辛,耐得往困頓才能跳出困境,特別是那些幾無可忍、幾無能耐之處,能忍得住、能耐得下,才能成為真正的“人傑”,也才能收獲最終的成功。

比如他在京為官的十幾年中,不論官做到多大,都從來沒有富過,一直在借錢度日,為父母兄弟、妻子兒女的柴米油鹽發愁,其困窘也是非常不好過的,但他守住了貧窮,耐住了困境,嚴守自己發下的誓言,不管多困窘,也絕不拿半分不該拿的錢,甘於清貧,克勤克儉,從根本上堵住了自己的私心雜念,才不至於掉入欲望的陷阱。要是他耐不住這種困頓,放鬆自己,撈錢貪腐的話,勢必早在京城就被金錢所困,失德失威,可能最終連性命也不保,更別指望有後來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

很多時候,困境其實都是暫時的,隻要我們有恒心、有毅力、能忍住、能耐煩,堅持忍耐,在忍耐中完善自己,在忍耐中尋找機會,在忍耐中等待機會,把困境當成我們曆練、磨礪、完善自己、為下一步的奮起所必須做的準備,那麼,困境也就不再會是困境,不論多麼困頓,也終會跳出困境,最終成功。

像曾國藩受長沙之辱,曆盡冷眼和排擠,受盡折辱甚至欺淩,但他都忍住了,把這一切當成沒事一樣,上奏皇帝時都沒把這些說明,而隻是說為了便於更好地肅清匪患,才移師衡州的。“打落牙,和血吞”,耐住這一切,隻為了真正按照自己的意願建設出一支強大的精銳。事實上,他的忍耐卓有成效。經過五個多月的全力訓練,最終建起了一支一萬七千人的精銳部隊,出戰之初就贏得了湘潭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