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耐得住困頓才能跳得出困境(2)(2 / 2)

這件事過後,一連好幾天曾國藩都悶悶不樂,鬱鬱寡歡。想著自己身在熱孝之中,卻能奪情出山,無非是想匡時濟民,上報君恩浩蕩,下為黎民造福,也為自己一展鴻抱。卻不想到長沙的這七八個月來,事事不順心,處處不如意,每天困心橫慮,隱忍硬撐,實在疲累之極。他細細分析之後,終於看清,長沙不是做事的地方,官場暮氣沉沉,綠營積習難改,他們什麼正事也幹不了,而曾國藩要是想幹一點事出來,他們則會處處使絆,時時掣肘,根本不會讓你幹成事,如果死守這裏,隻會被他們困住,終將一事無成。因而,長沙絕非久留之地,必須離開長沙。

1853年8月13日,曾國藩給朝廷上《移駐衡州折》,請求到衡州練勇,並保衡州安寧。皇帝準奏。於是,曾國藩和他的湘勇帶著屈辱脫出長沙這個牢籠,奔向衡州。不想從此擺脫了一切掣肘,安心練兵,終於開啟了湘軍的輝煌之旅。當然,其中的艱辛過程又非三言二語可以道盡。但是,憑著曾國藩一貫的堅忍和恒心,經過五個月的苦練,終於練成一支一萬多人的湘軍,聲威大振,並從此步入了自己的輝煌人生。

1854年2月,太平軍圍湘潭,朝廷調湘勇征剿,曾國藩統率著軍容整齊、軍威肅穆的一萬七千名水陸全師,浩浩蕩蕩開進長沙,軍容之盛,軍規之嚴,立時把萎靡不振的綠營比了下去,湘勇終於揚眉吐氣。這正是曾國藩憤走衡州之後五個月中“打落牙和血吞”、咬牙堅挺的結果!在湘潭激戰中,湘勇與三萬之眾的太平軍激烈作戰,以少勝多,殲滅太平軍萬餘人,取得了清廷在與太平軍對戰中真正的第一場重大勝利。有力地證明了湘勇的作戰實力,朝廷對此褒獎有加,這算是為曾國藩這一年多來的咬牙堅挺締造了一個完美的結果。

後來他對幕僚談起往事時,感歎地說:“起兵亦由激而成。初得旨為團練大臣,借居撫署,欲誅梗命數卒,全軍鼓噪入署,幾為所戕。因是發憤募勇萬人,浸以成軍其時亦好勝而已,不意遂至今日!”可見要不是當時情勢所激,要不是他那種不服輸的倔氣,哪會有後來的曾國藩!

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人,麵對別人的不理解、不支持或是譏諷、嘲笑、輕蔑甚至侮辱,對一切的挫折和困境,他不是怨天尤人,不是服輸退卻,而是打脫牙和血吞,絕不服輸,而是咬牙堅持,忍辱負重,徐圖自強。他雖是一介文人,卻是真正意義上的英雄與梟雄的完美結合體。

在曾國藩的一生中,受過的委屈數不勝數,經曆的挫折也不可謂不多,打過的敗仗更是數不勝數,甚至無數次身陷絕境。也正是因為這些委屈、這些挫折、這些敗仗,才使他養成堅忍卓絕、傲視富貴的堅忍性格。“堅忍”不僅使曾國藩樹立了“好漢打落牙齒和血吞”的信念,同時也使他成為晚清曆史上一等一的人物。

4.蟄伏老家,身入困頓專心黃老

1857年2月27日,正在江西南康大營的曾國藩與弟弟國華、國荃收到父親在老家病逝的訃告,悲痛難抑。曾國藩馬上給皇上擬了一個《回籍奔父喪折》,決定回家奔喪:

微臣服官以來,二十餘年未得一日侍養親闈。前此母喪未周,墨襄事;今茲父喪,未視含殮。而軍營數載,又功寡過多,在國為一毫無補之人,在家有百身莫贖之罪。瑞州去臣家不過十日程途,即日奔喪回籍。

曾國藩想到目前局麵,處處掣肘,硬著頭皮頂下去,日後會更困難,無故撒手不管,上下又都會不許,不如趁此機會擺脫這個困境,把這副爛攤子扔給江西,給朝廷一個難堪。這水陸二萬湘勇,除開他曾國藩,還有誰能指揮得下?到時,再與皇上討價還價不遲。曾國藩覺得以此時之境遇,是越早離開越好,決定不待皇上批複,當天即封印回家。

原本是暗含了賭氣和要挾的回家守製,使的是“欲擒故縱”之計,卻不想皇帝將計就計,真的答應了他開缺回家在籍守製的請求,而且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就像把他忘了似的,就讓他待在家裏,讀書、守墓、盡孝,再也不管他了。

這一段時間,原本以為離了自己就沒人指揮得了的湘勇,卻捷報頻傳。先是收複蘄水、廣濟、黃梅、小池口,接著水師外江內湖會合,奪取了湖口,打下了梅家洲。四月,又一舉攻克九江城,林啟容的七千名太平軍全軍覆沒。為此,官文、胡林翼賞加太子少保銜,李續賓賞加巡撫銜,楊載福實授水師提督,彭玉麟授按察使銜,均賞穿黃馬褂。消息傳來,曾國藩又喜又愧。喜的是自己親手創建的湘勇,建立了如此輝煌的戰功;愧的是自己過去自視太高了。這一年多來不在前線,湘勇水陸兩支人馬在胡林翼、李續賓、楊載福、彭玉麟的指揮下,反而打得更好,而自己隻能守在老家,一無所事,一無所成。曾國藩心緒如麻,紛紛亂亂,不知如何是好。脾氣也變大了,性情也變暴躁了,每天氣鬱難平,非常苦悶,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吐過血,身體、心情都到了最壞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