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七年(1857),曾國藩因父喪,第二次回荷葉塘守製,這正是他兵事不利、處境尷尬的時候。在這一時期,曾國藩進行了最深刻的反思,其中對“忍經”琢磨最多。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兄自問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大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依靠這種堅忍,曾國藩終於走出了那種陰霾籠罩的心境,度過了那段痛苦的日子,跳出了人生中的又一次困境。
忍耐其實是一種智慧。事實上,一切能忍、會忍、善忍,才能戒驕戒躁,不忮不求。曾國藩說:“傲為凶德。”做官多講氣節,由於過分強調,以至於流於傲慢而不自覺。每當遇到屈辱,就不忍耐。由於過於驕傲,造成君臣不和,朝廷紛亂必為禍害。由於不懂忍耐,造成同事之間的矛盾,彼此相鬥相爭,衝突不斷。所以,隻有堅忍是居官的第一要義,能忍能讓,能屈能伸,能進能退,才是居官不敗的要訣。
為官不能忍,必不能成大事。官場本身就是變化莫測的,輝煌也許隻是暫時的。用一顆張揚的心去麵對官場,這樣的日子是不堪想象的;隻有能用隱忍、克製、收斂的心去麵對的人,才能真正吃透官場,傲立官場,馳騁官場。
所以做官要修養心性,要“忍得住,耐得煩”,學會在收斂低調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妙周旋中攀升,當退則退,當進則進,進退有度,能屈能伸,才能永遠立於不敗。這才是曾國藩一生有起有落卻平安順達、有榮有辱卻安然無恙,困境重重卻總能化險為夷,危局無數也總能安然脫出,大功得以成,大德無以傷,並最終成為千古一完人的不二法門!
2.凡事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
耐煩,也是曾國藩為官、為人、處世、處事的一大守則。他常說“做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若遇棘手之際,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功夫”。不論做官、做人、做事,“忍得住、耐得煩”都是曾國藩信守的人生原則。
所謂耐煩,本是湖湘方言,意思是有耐心,能忍耐,不急躁、不怕麻煩、不怕煩悶,還有做事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意思。
湖南人說這個人“耐得煩”,那麼這個人一定是一個穩得住腳、沉得下心、忍得住累、耐心、細致、認真的人。這樣的人,不管麵對什麼樣的困難,遭遇什麼樣的險難,都能安然自處,平安度過。曾國藩對此認識很早,而且一直都是個很能“耐”的人。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關於曾國藩的故事。
曾國藩剛進京時,去拜訪同鄉前輩,天下起了大雨。到達前輩家時,已全身從頭到腳全淋濕了,前輩卻不在家,家中丫鬟請他坐在廳中等。誰知這一等就等了三個時辰。
眼看天色已晚,曾國藩隻好先行告辭。當天整個下午下著大雨,曾國藩在椅子上坐了三個時辰,椅子周圍都濕了一大圈,唯獨兩個鞋印幹而清晰。因為他就這樣一動不動地坐了三個時辰。
他剛走,那位前輩就回來了。一見到客廳中的腳印,又聽說他竟然等了三個時辰,大吃一驚,這一定是三個時辰都一動未動,這絕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必須要是心性堅定、個性穩定、不急不躁、能夠持之以恒的人才有可能。而這種安定沉穩、堅毅的個性,也必是個人後天修養而來。如果連坐都能如此安定沉穩,不急不躁,由此推之,將來何愁不能官拜將相?這位前輩急派人去把曾國藩追了回來。
曾國藩的“耐煩”,在同僚中也是盡人皆知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曾國藩有一位叫黃延瓚的朋友放到外地做了地方官。地方官的特點是,案牘律例,各種雜事,不勝其煩。臨別之時,曾國藩專門給他寫了一封信:
弟有一言,奉吾兄於數年之內行之者,其曰“耐”乎。不為大府所器重,則耐冷為要;薪米或時迫窘,則耐苦為要;聽鼓不勝其煩,酬應不勝其擾,則耐勞為要;與我輩者,或以聲氣得利,在我後者,或以幹請得榮,則耐閑為要。安分竭力,泊然如一無所求者。不過二年,則必為上官僚友所欽屬矣。
黎庶昌是曾國藩的四大弟子之一,為人篤學樸訥,天性肫摯,誌趣遠大,不事矜飾,很受曾國藩賞識。在曾國藩的幫助下,黎庶昌做了江蘇吳江縣的知縣。但黎庶昌到任後,卻遇到了政煩俗敝、盜賊縱橫、上幾任積欠的漕尾錢糧達到五千餘石的難題,即使挪墊公款,也無法堵上這個窟窿。黎庶昌因此非常鬱悶,想盡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曾國藩知道後寫信勸告他:
從古奇人傑士,類皆由磨礪中來。艱巨雜役,磨礪也;米鹽煩瑣,亦磨礪也。吳江征收之難,風俗之悍,皆為大府所深悉而曲原。無事憂讒畏譏,尚希振作精神。遇有煩難之事,耐勞耐苦,徐聽事機之轉,則所在皆坦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