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屢敗屢戰,不服輸才能困不住(3)(2 / 2)

曾國藩的建昌軍營上自將官,下至勇丁,幾乎人人都與三河陣亡的人員有聯係:或為親戚,或為朋友,或為鄉鄰,或為熟人。消息傳來,各營各哨一片悲傷,將帥兵士自動焚紙燃香,掛起招魂幡,軍營上下,蒙著一片陰霾。而對於這七千湘勇的老家湘鄉縣,更不知有多少人家正在舉辦喪儀,有多少寡婦孤兒在哀哀欲絕。湘鄉縣的悲痛,將十倍百倍地超過建昌軍營。

但是,他們並沒有被擊倒,幾天後,曾國藩從痛苦中清醒過來。“好漢打掉牙和血吞”,重振軍威,報仇雪恨,才是大丈夫之所為。下令軍營中所有招魂幡一律燒掉,不準再談三河失敗的事,全軍上下,同仇敵愾,一切都按原計劃,為攻打安慶做好全力準備。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因為失敗可以為下一次成功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概率。然而,很多人沒能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缺乏意誌力,無法在遭遇困難或者暫時失敗的時候,及時調整心態,重拾信心從頭再來,而是產生了畏難情緒從而退縮了。

但曾國藩不是這樣的人,他一生經曆的敗戰實在是太多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不僅沒有擊倒他,反而更加磨煉了他的心誌,強化了他的毅力,心理變得更為強大,也更加激發了他骨子裏的倔勁,激發了他不認輸、不服輸的執拗。他每一次都能從失敗中站起,從困境中走出,正是因為他的這種不怕輸、不服輸、屢戰屢敗仍然能屢敗屢戰、不屈不撓、不退不縮的精神和意誌!

說到“屢敗屢戰”這個詞,正是曾國藩骨子裏那種不認輸、不服輸個性的絕佳寫照。這中間還有一個流傳頗廣的故事:

自衡州出師後,曾國藩的湘軍與太平軍交鋒,屢戰屢敗,了無勝績。當初曾國藩曾經上書皇帝,批評綠營軍無能;長沙練勇期間,他也多次抨擊綠營軍不行。而今自己組建的湘軍也同樣戰敗,他頓感“無顏見江東父老”,心灰意冷,幾天幾夜不吃不喝。及至靖港慘敗的消息傳到長沙,一時間滿城風雨。有人幸災樂禍,極盡嘲諷之能事;有人落井下石,主張彈劾曾國藩,撤銷湘軍。官場上,飛短流長;社會上,閑言碎語。麵對這一切,曾國藩如坐針氈,愧憤難當。

作為一個敗軍之將,曾國藩必須要給對自己寄予厚望的晚清政府一個合理的交代,可是在當時看來,屢戰屢敗的他幾乎很難逃脫清政府的懲罰。他看著幕僚草擬的奏折,上麵如實地寫下了嶽州等地接連吃敗仗的情況。當看到奏折中“屢戰屢敗”一句時,曾國藩靈機一動,拿起筆將“屢戰屢敗”改成了“屢敗屢戰”。

鹹豐皇帝看了奏折後,對曾國藩雖敗猶戰的精神非常滿意,稱他是一個“對朝廷忠心耿耿、意誌堅定、百折不撓的大英雄”。令其重整旗鼓,繼續戰鬥。

不過是改了一個字,為什麼皇帝就有這麼大的改變?很顯然,這不僅僅是文字遊戲,“屢敗屢戰”突出的是一個“戰”字,說明戰者勇猛,次次戰敗,但是次次重來不肯認輸;“屢戰屢敗”突出的是一個“敗”字,說明戰者無能,次次戰敗,隻會讓人覺得失望;“屢戰屢敗”傳達給人失敗和痛苦的感覺,而“屢敗屢戰”則帶給人希望;“屢戰屢敗”,表現的是一個人的無能和無助;“屢敗屢戰”使人能看到一個人堅忍不拔的恒心和毅力,即使失敗也不灰心,不氣餒,不達目標決不罷休的精神,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執著與不屈。所以,皇帝才能龍顏大悅,不加申飭追責,而是寬勉褒獎,以勵其誌。

從“屢戰屢敗”到“屢敗屢戰”,曾國藩不屈不撓、不退不縮、“不怕敗”、“敗不餒”的形象躍然紙上。這四個字也是曾國藩的座右銘,是他之所以迭遇大挫,卻依然能翻身再起,不論多麼困頓,也一樣可以脫出困厄的最大法寶。

在軍事上來講,強敵並不是不可戰勝的,關鍵在於是否敢於向前,以屢敗屢戰的精神去挑戰強敵。有時候,強手與強手的對決,不是單純的實力比拚,還有膽量的對決、意誌的對決。毫無疑問,曾國藩的意誌力非凡,幾乎無人能比。尤其是他多次戰敗、幾次自殺未遂,其所遭受的挫折和失敗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但他能夠戰勝自我,調整情緒,蓄氣長誌,從頭再來,足以見出他的這種不怕輸、不認輸、不屈服、不退縮的精神和意誌。他說:“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誌,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荼然自餒也。”也正是這種“不可荼然自餒”的不怕死、不認輸、不屈服、不退縮、屢敗屢戰的精神,讓曾國藩一次又一次地跳出困境,走出失敗,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