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屢敗屢戰,不服輸才能困不住(1)(2 / 3)

2.二敗於靖港,寧死也不服輸

盡管曾國藩打敗太平軍的決心很大,然而,一路凱歌高唱的太平軍根本不給他休整的機會。太平軍決定乘勝攻取長沙,並剿滅曾國藩的湘軍。於是決定水陸並進,分兩路先攻離長沙九十裏的湘潭和五十裏的靖港,以期克定兩地,消滅湘軍,再攻長沙。曾國藩和湘軍未及喘息,就不得不再次麵對太平軍的猛烈攻擊!

靖港地處湘江西岸,距省會長沙五十裏,水路暢通,帆影不絕,曾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商賈雲集,市場活躍,為境內第一繁榮集鎮,有“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之景象,是個很繁華的古鎮,更是進入長沙的要衝。曾國藩把各路水軍布置在靖港外圍,建好堅固的炮台,嚴防死守,決計一雪前恥。

由於曾國藩守勢甚嚴,太平軍轉而攻湘潭。鹹豐四年三月二十七日下午,太平軍大將林紹章率領著七千人馬進攻湘潭,湘潭城內五百守兵早驚嚇不已,全都不戰而降。於是太平軍毫不費力就攻克了湘潭。

湘潭失守,湖南巡撫駱秉章焦急萬分,他趕忙親自去找曾國藩,希望他能夠把湘潭奪回來。但曾國藩因為求功心切,並不想去奪湘潭。他想朝廷給他的命令是要他克嶽州、援武昌,湘潭之失,與他並沒有多大關係。

嶽州之敗,他忍辱退回長沙,已經顏麵盡失,此次如傾巢對付湘潭的太平軍,勝利了倒還可以,如果失敗了,那湘軍以後如何立足?況且太平軍分兵攻打湘潭,就必然會在嶽州一帶造成軍勢上的弱勢,若能乘虛越過嶽州,前往武昌,那麼會比奪回湘潭要有意義得多。因而,雖然幕僚們都力主先攻湘潭,但曾國藩還在猶豫。但這一猶豫,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

長沙鄉紳密告曾國藩,說是靖港內賊寇數百人,可以一舉取下靖港,曾國藩動心了,於是率領大小四十多隻戰船,水陸兩師五千多人浩浩蕩蕩向靖港進發,卻完全沒有想到這正是太平軍意圖消滅湘軍的一個圈套。

靖港位於湘江、資水交彙的地方,對岸有銅官山,六朝時曾經設置了銅官,所以才有“銅官渚”的稱號。曾國藩隨水師督戰,坐船到達距銅官渚二十裏的白沙洲,想一舉拿下靖港。

可是,在進入靖港之後,街上連太平軍的影子都沒發現。正在納悶之際,他們就遭到了一陣密集炮火的攻擊,部隊立即就亂了陣腳。這時,埋伏在銅官山的兩萬太平軍才從山上直奔下來,將湘軍嚇得潰不成軍。

與湘軍同來的團丁還沒有和太平軍兵刃相接,便望風而逃,帶動湘軍陸師也向後奔逃。因為中了敵人圈套而氣惱萬分的曾國藩見部隊不戰自潰,感到無比氣憤,便離船登岸,來到浮橋橋頭,插了一麵旗幟在那裏,手執寶劍,高喊:“有退過此旗者斬!”

但是,湘勇們為了求生,根本就顧不得自己的統帥說了些什麼,他們仍紛紛後退,並為了搶過浮橋逃命而爭先恐後。由於爭搶過於劇烈,結果浮橋橋板毀壞,橋上人因此跌落水中。看到陸師潰不成軍,水師便不等號令,紛紛升起船帆,四散逃去,一邊還胡亂地朝岸上開炮。

曾國藩見戰事已經無法再繼續進行下去,便混在侍衛從中匆匆上了拖罟,盲目地隨著潰退的戰船往後退。

不料,天公不作美,西南風突然刮了起來,本來水流就十分湍急的江麵,這會兒要想逆流行舟更是不可能。曾國藩眼見兵敗如山倒的慘狀,耳邊又聽到有人到處在喊“活捉曾剃頭”,心中想著此次敗績真是有生以來的奇恥大辱,又想自己自衡州出師以來,與“長毛”打的兩仗,都以慘敗告終,辛辛苦苦訓練了一年、期望建不世之功的湘勇,竟是如此不堪一擊。曾國藩灰心至極。

“活捉曾剃頭”的喊叫聲從後麵鋪天蓋地壓來,似乎越來越近,越來越響了。他想要是今天真被賊寇活捉,很有可能被他們抽筋、剝皮、點天燈、五馬分屍、剜目淩遲、梟首示眾!“不行!我堂堂朝廷二品大員,豈能受賊寇的侮辱,還不如自己一死幹淨。”曾國藩下定自盡的決心,便步出船艙,兩眼一閉,就向湘江的激流旋渦中跳去,眼看就要葬身激流之中。幸好,身邊的一個侍衛眼疾手快,從船尾座艙中跳了下來,直撲旋渦之中,一把抓住了曾國藩,將他拖上船去。

蘇醒後的曾國藩還是無精打采,又羞又愧。覺得自己一敗再敗,上愧皇上天恩信任,下愧死難將士,自覺無顏有生,死誌不絕。

特別是正在他失魂落魄的時候,湖南官場卻為祝賀貪官陶恩培榮調山西布政使而大辦盛宴,官僚們酒足飯飽之後,把陶恩培送到江邊上船。這個碼頭離湘軍大本營近在咫尺,卻沒有一個官員順便去慰問剛剛吃了敗仗的湘軍。

曾國藩本就被失敗籠罩的悲涼心境,又慘曆世態炎涼,心中除了恥辱,更多的是灰心。於是,他寫好了給皇帝的遺折,稱:“為臣力已竭,謹以身殉……臣於初二日,自帶水師陸勇各五營,前經靖港剿賊巢,不料開戰半時之久,便全軍潰散。臣愧憤之至。不特不能肅清下遊江麵,而且在本省屢次喪師失律,獲罪甚重,無以對我君父。……謹北向九叩首,恭折缺廷,即於今日殉難。論臣貽誤之事,則一死不足蔽辜;究臣未伸之誌,則萬古不肯瞑目。”還讓弟弟曾國葆為他備好了棺材,下定了以死殉國、殉湘軍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