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敗於嶽州,退兵以圖再起
如果仔細研究曾國藩和他的湘軍的戰鬥史的話,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很多情況下,曾國藩和他的湘軍都是先敗後勝,敗了再勝,一敗一勝,勝敗交替。
每一次的勝利之前,似乎都需要無數的敗戰來做鋪墊,好像沒有敗就不能勝一樣。當然每一次的敗之後,也必然會有一個反撲,取得勝利,並且就在這樣的一勝一敗的反複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其實不是曾國藩和湘軍故意為之或是真正與太平軍實力相當,隻能做拉鋸式的戰爭。而是曾國藩及湘軍那股不服輸、不認輸、不願輸的“勁兒”在起作用。
湘軍創建之初,經驗不夠,兵力懸殊,吃敗戰本不算稀奇。要知道當時的正規軍綠營兵更是敗戰不斷,幾無還手之力。但湖南人不怕死、不服輸的倔強性格,讓他們絕對不願意甘心敗績,甚至一敗塗地,他們剛硬強挺的性格,注定他們會卷土重來,並且不勝不歸。所以,即便湘軍初戰時,一敗再敗,但勝利也是一來再來。
比如初戰嶽州,小勝後即大敗,出師不利,損兵折將,但他們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徐圖再起。
在衡州經過五個月的招募和紮實操練,湘軍迅速壯大,成為一支擁有一萬多人、紀律嚴明、軍威齊整的勁旅。
而這時,太平軍卻更為強大,以不可阻擋之勢強勢進攻。1853年3月19日,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一舉攻克金陵,斬殺守城將軍祥厚,駐守金陵的兩江總督陸建瀛等也被斬殺,太平軍以百萬之師進駐金陵。
幾十萬清軍見此陣勢,不戰而敗。太平軍於是定都金陵,正式建立太平天國。隨即分兵北伐和西征。西征軍共五萬人,兵分兩路,於鹹豐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將廬州攻克,時任安徽巡撫的湘軍名將江忠源因不願落入太平軍之手而投水自盡;鹹豐四年(1854)正月十五日,西征軍在黃州大敗清軍,湖廣總督、曾國藩的座師吳文鎔在這場戰役中戰死。
接著,西征軍又一舉將武昌攻克,並於鹹豐四年正月再次進入湖南,接連攻占嶽州、寧鄉、湘陽等地。太平軍直接威脅著湖南省會長沙。清朝政府陷入慌亂驚恐之中。
此時綠營兵兵力弱化,無力迎戰,不得已,鹹豐帝詔命曾國藩立即調動他的湘軍,前往武昌,以緩緊張局勢:“此時唯曾國藩統帶炮船兵勇迅速順流而下,直抵武昌,可以扼賊之吭。此舉關黎南北大局,甚為緊要,該侍郎應能深悉緊急情形,兼程赴援也。”
鹹豐四年正月二十八日(1854年2月25日)起,曾國藩帶領水陸兩師一萬多人雄心勃勃地進行“東征”,臨出發之際,還發布了著名的《討粵匪檄》。大軍從衡州出發,浩浩蕩蕩,進駐長沙。其威猛整齊之態,非綠營兵可比。這正是曾國藩自鹹豐三年八月憤走衡陽之後五個月來臥薪嚐膽、艱苦奮鬥、堅韌自勵、艱苦訓練的結果。大軍隻在長沙駐紮兩天,即開赴嶽州。
當時石達開的堂弟石祥禎守衛嶽州城,領有三萬人馬。曾國藩率領軍隊行進,當走到離嶽州城還有三十裏遠的時候,探馬來報,說嶽州城裏太平軍已經消失了蹤影。曾國藩心裏十分高興,以為太平軍一定是對湘軍的聲勢感到害怕,所以就望風而逃了。這樣,曾國藩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嶽州城。初戰告捷後,曾國藩立即就將功勞報給了鹹豐帝。
太容易得來的勝利來得快去得更快。被首戰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曾國藩和湘軍,很快被太平軍的反擊打得無還手之力,嶽州被太平軍攻占。而且,當時正逢嶽州一帶狂風大作,掀起了洞庭湖洶湧的波濤,泊在水麵上的湘勇水師根本無法對付如此的大風大浪,士兵溺死眾多,船隻損壞更為嚴重,戰船、輜重船漂沉二十四艘,撞傷數十艘。五千水師幾乎全被擊垮,根本不可能再對抗強大的太平軍。
曾國藩審時度勢,不敢進行長時間的戰鬥,隻好帶著隨從自嶽州城中倉皇出逃。幸好水師船隻前來接應,跑到船上的曾國藩才逃過了此劫。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曾國藩隻好命令部隊暫時退回長沙。
曾國藩給皇帝連上兩折,一為《嶽州複失水勇退回長沙防剿折》,二為《嶽州戰敗自請治罪折》,請求皇上降自己落敗之罪,同時也說明了出師不利的原因。鹹豐皇帝嚴厲指斥了曾國藩,同時又給了他將功贖罪的機會。說他“曾國藩統領水陸諸軍,調度無方,實難辭咎,著交部嚴加議處”,同時又讓他繼續帶兵攻敵“仍著督帶師船迅速進剿,克複嶽州,即行赴援武昌,毋得再有遲誤”。
曾國藩接到上諭,心情略寬,那股子不服輸的豪氣又衝上來:我就不相信我所創建的湘軍就如此不堪一擊,不能與太平軍對峙,不能滅了賊匪!一戰即敗又如何?總有一天,要滅了太平軍,揚湘軍軍威,為自己爭一口氣!他這時隻想著一件事情:如何抓住時機,將所有的太平軍全部消滅,一雪戰敗之恥,二爭湘軍之誌氣!
於是,曾國藩決定忍辱負重,暫時放下此次大敗的陰影,帶領湘軍在長沙休整,重振軍心,以圖再起。這種不服輸的性格,也是曾國藩困不住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