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立誌高遠,好男兒豈能困守一隅(3)(1 / 3)

道光十八年,二十八歲的曾國藩剛中舉人,年譜中說他“不隨流俗,既入詞垣,遂毅然有效法前賢,澄清天下之誌。讀書自為課程,編摩記注,分為五門:曰‘茶餘偶談’,曰‘過隙影’,曰‘饋貧糧’,曰‘詩文鈔’,曰‘詩文草’”。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為了對自我改造的過程有跡可循,他開始書寫日記,逐日記注所行之事和所讀之書,名曰《過隙影》,並終生不輟。

道光二十二年,他升任翰林檢討,“公益致力程朱之學,同時蒙古倭仁公、六安吳公廷棟、昆明何公桂珍、竇公序、仁和邵公懿辰及陳公源袞等,往複討論,以實學相砥礪。其為日記,力求改過,多痛自刻責之言。每日必有記錄,是為日課。每月中作詩、古文若幹篇,是為月課。凡課程十有二條:一曰主敬,二曰靜坐,三曰早起,四曰讀書不二,五曰讀史,六曰謹言,七曰養氣,八曰保身,九曰日知所亡,十曰月無忘所能,十一曰作字,十二曰夜不出門”。

也是在這個時候,由於曾國藩的名聲好,學問高,道光二十七年十月,出任武會試正總裁,錄取六十四人。又出任殿試讀卷大臣,新科名士如李鴻章、郭嵩燾和李宗義都成為曾國藩的門生,為曾國藩築起了豐厚的人才基礎。

在升官的順境中,曾國藩沒有得意忘形,也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堅持自己的誌向和理想,克己自律,進德修業,使自己時時保持清醒,從而不讓自己為安逸和順境所困住。

他一貫以謙虛謹慎為立身之本,他說:“蓋天下理,滿則招損,亢則有悔,日中則昃,月盈則虧,至當不易之理也。”所以,不論是連升四級,還是三十七歲升至二品,“本朝未嚐有第二人也”,即便是對兄弟,他也不曾沾沾自喜,反是“顧影捫心,實深慚悚”,想到的不是驕傲自滿,而是惕勵自省。

這樣的處世之道,自然會讓他麵對任何事情時,都能冷靜而清醒地麵對,絕不至於被順境所困,被安逸所敗。

5.內外兼修,“內聖外王”是這樣煉成的

“內聖外王”是儒家人格和思想的極致。

所謂“內聖”,從字麵上來理解,就是要在自己的內心做一個聖人,意思是人要修身養德,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外王”,字麵上理解,就是對外施行王道,也就是儒家所推崇的齊家、治國、平天下。

“內聖外王”通俗地講,“內聖”就是修身;“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的統一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是,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晨星,因為這需要極強的毅力,極久的恒心,極高的自省自製力,經過長久的修行,才能成為世人的精神模範,成功“立德”;還需要舉世罕見之奇才,千載難逢之機遇,才能完成大事業,立不世之奇功,做到“立功”;更需要世所無匹之學識,孜孜不倦之勤奮,勤學苦讀,著錄不輟,才能為後人留下學說和思想,做到“立言”。

天賦異秉、超凡入聖的人並不少見,要做到其中一個“不朽”也不算太難,但同時要求一個人做到“三不朽”,實在是難上加難。不說人生苦短,也不說天賦有限,僅僅是機遇,就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碰到的。幾千年的曆史長河滔滔而下,真正做到了的,有人說隻有兩個半,即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即便是半個,曾國藩也位列其中。但很多人還是認為,曾國藩就是一個“完人”!

曾國藩為什麼能成為“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之完人?因為他立誌要做這樣的人,他在給兒子紀鴻的信中明確無誤地表明了自己的這一誌向:“吾有誌學為聖賢”,這樣的誌向,使他很自然地走上了自省、自責、自勝、自強的聖賢之路,使他每一天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內外兼修,苟日自新,既“進德修業,克己自律”,又“專誌於學,勤於著錄”,更重要的是,曆史給了他一個立下不世奇功的最好機會——剿滅太平軍,這樣才使他最終世所罕見地完成“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成為“內聖外王”的“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