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立誌高遠,好男兒豈能困守一隅(3)(3 / 3)

曾國藩最注重家庭和睦。“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話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融融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曾國藩齊家理論以“和”字為中心,鋪陳開來,總結出齊家的八個“本”字格言,作為家訓,要求眾子侄謹記,作為治世、治家之訓。他在家書中說:

“家中兄弟子侄,唯當記祖父之八個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又謹記祖父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不信僧巫。餘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餘閱曆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公之八字與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

後來,曾國藩繼承家教衣缽,為之編成順口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

曾國藩尤其反對奢侈,主張勤儉持家,他自己也是勤儉的典範。曾國藩的生活非常儉樸。在兩江總督衙門裏的臥室陳設異乎尋常的簡陋:床上鋪的是草席,被子是鄉村土織布。在穿衣方麵,曾國藩從來不追求綾羅綢緞,越貴越好,相反地,平時都是穿著家裏人為他織的土布衣服。他的馬甲上打著補丁,連當時的寒士都不會穿這種馬甲。曾國藩家中置有棉花車,每天家中都傳出紡織聲,時常讓家人也要勤儉,不要忘記祖訓,他認為“唯儉可以養廉潔,唯勤可以生明”。曾國藩升任總督後,其鞋襪仍由其夫人及兒媳女兒製作。

在吃飯方麵,更是簡單。人們常常稱他為“一品丞相”,一來是因為他官至一品,二來是他每天吃飯隻有一道主菜,多半還以豆腐為主,吃得很簡單。家中的廚房裏也從來沒有火腿、鮑參等名貴食材,甚至連酒都很少有。他們家來客人了,都是臨時去買一兩斤來喝。以至於他晚年的秘書趙烈文都不得不感歎:“大清二百年不可無此總督!”

居住上,曾國藩更是反對大興土木,建造豪宅。曾國藩在湘鄉的舊宅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看起來有點破落的感覺,隨著曾門兄弟發達之後,人丁日漸興旺,亦經常會有客人登門拜訪,在此情形下,舊屋多少顯得有些不合時宜。1865年,九弟曾國荃出資七千串銅錢將舊宅改造一新。本來這樣做對於他們的身份來說並不過分,但曾國藩得知後卻非常生氣,他更一怒之下,發誓絕不踏進新宅半步。他認為九弟“奢靡若此,何顏見人”,並說入住新屋很容易,但是搬出來就很難,此種做法沒有為子孫後代做出好的表率,貽害無窮。

他還經常告誡眾子侄,興家之道,不外乎男女人等持家待物,勤勞節儉,兄弟和睦,子弟謙虛謹慎。敗家之道則反其道而行之。輕視傲慢師長,譏諷別人之短長,這就是驕氣。由驕而奢侈,而淫逸,而放蕩,以至於無惡不作,這都是由驕氣引起的。要稍有所成,必須戒除這個惡習,努力剔除其驕傲,長輩首先要做出表率。此外,還要兄弟友愛,交友謹慎。

他更是治國的功臣良將。他積十幾年之功,最終打敗太平天國,挽救了風雨飄搖中的大清江山,立下了不世奇功;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麵,並成為晚清解放思想、力圖開放、“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開一代先風,鑄全新世風。

而這一切,無一不是因為曾國藩的誌向所決定的。他立誌要做“內聖外王”一完人,於是痛下決心,數十年的修煉不止,終於成就了自己的壯誌,實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誌,並成就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事業,真正成為萬世景仰的“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