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立誌高遠,好男兒豈能困守一隅(3)(2 / 3)

“進德修業”,是曾國藩成為“完人”的重要前提。道光二十二年,曾國藩給其弟的信中就寫道:“吾輩讀書,隻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辭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在曾國藩看來,“科名者,食祿之階也”,“食之得不得,窮通由天做主,予奪由人做主;業之精不精,則由我做主”。

“進德”,也就是通過自我的修煉來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質,達到“內聖”的境界。曾國藩認為內聖“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

慎獨,就是做事情不管有無監督或製約,都要秉持原則,不存僥幸,自覺為善,循理而行,這樣才不會形成什麼隱患;主敬,就是做事要一絲不苟、嚴肅認真;求仁,就是要培養愛心,要有民胞物與、大公無我的胸懷;思誠,就是對人要有誠信,做事要專注。曾國藩的修身進德,正是從這些方麵入手,堅持有恒,日日勤修,以聖賢為榜樣,向聖賢靠近。

三月十四日寫給兒子的《與紀澤紀鴻書》中說:“餘近年默省之‘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就中能體會一二字,便有日進之象。前四字是內在功夫,後四字是外在功夫。”年近花甲,他卻依然在默省,在修煉。正是在這樣逐日檢點、事事檢點的自律自省中,堅持有恒,才使他日進日精,不斷完善,最終“內聖”有成,並外化為王,走向了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輝煌。

他是做官的道德楷模。曾國藩畢生勤於政事,清正廉潔,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幾隻舊木箱隨他輾轉南北。他肅貪官、嚴吏治、倡學風、開書局、辦工廠,官德官聲,可圈可點。功績就不說了,隻說他的清廉,就足為後世效法。

曾國藩做官幾十年,不管是在地方任職還是宮廷掌印,從來不取一文來曆不明的錢,而且發誓不靠做官來發財。他說到做到,不管是初到京城的窮困窘迫之時,還是後來身居高位的富足顯貴之時,他都從來沒有利用手中的職權來得半文錢的利。也從來沒利用過生日或是其他的名目斂過半分錢財。反是日記中常有謝客拒禮的記載。“是日,餘五十四生日,謝絕諸客,唯家中兒女輩慶祝。”“是日賀節者皆辭不見。”他去世後,家中留下了一萬八千兩銀子,沒有田地、房產及其他,是他的全部家當。聽起來雖然還不少,但如果一比較,他的清廉就非常突出——李鴻章去世後留下的是四千萬兩銀子,土地二百七十多畝。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曾國藩官至一品,而且總督兩江、直隸,從二十八歲中進士始居官三十多年,卻不過一萬八千兩遺產,其清節可以想見。據說他死後五年,因家人病重看病花不起錢,長子曾紀澤實在沒有辦法,就向左宗棠開口,通過左宗棠向曾國藩曾經的下屬劉錦棠借錢。左宗棠知道這個事後非常感動,送給曾紀澤三百兩白銀,還在家書裏麵說,“以中興元老之子,而不免饑困,可以見文正之清節足為後世法矣”。可見曾國藩確實是一個表裏如一、清廉非常的官場楷模。他所秉持的居官之道——清廉、勤儉、謙遜、耐煩、謹慎、穩適,以及應戒昏、戒傲、戒貪、戒詐等,正是後世官場的圭臬。所謂“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學岩”,曾國藩確實是官場的楷模。

他也是齊家的典範。曾國藩注重家風的培育和子弟的教育,不管公事多忙,戰事多緊,他從來就不吝惜寫家書,他一生寫給祖父、父母、幾位弟弟和兒子紀澤、紀鴻的家書,共有三百三十多封,二百多萬字,是曆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而且家書裏包含了治家、修身、勸學、理財、濟急、交友、用人、行軍、旅行、雜務等各個方麵,幾乎是立身處世的一部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