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立誌高遠,好男兒豈能困守一隅(2)(2 / 3)

4.連升十級,仍思進取

曾國藩在京城的仕途,可算是相當順利。所謂“十年七遷”,一直為人所稱道。我們來看看他怎麼“十年七遷”、“連升十級”的。

道光十八年,二十八歲的曾國藩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所謂庶吉士,又叫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

庶吉士雖然前途遠大,品級卻並不高。按清朝的官員製度,隻能算是“從九品”,屬於官員等級中的最末等。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也就是每品有二級。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作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庶吉士因為是實習生,隻相當於從七品。

曾國藩的第一次升遷,就從從七品進到了正七品。1840年4月17日,散館。欽命題“正大光明殿賦”,以執兩用中懷永圖為韻,詩題賦得“人情以為田”。取列二等第十九名,被授為翰林院檢討,為正七品。

第二次升遷是道光二十三年“大考翰詹”之後,而且是一下子連升三級,成為從五品的翰林院侍講。這一年,曾國藩三十三歲。

三月初十日,皇帝在正大光明殿考試翰詹,欽命題《如石投水賦》,以陳善閉邪謂之敬為韻。《烹阿封即墨論》,詩題賦得《半窗殘月有鶯啼》。欽定一等五人:萬青黎、殷壽彭、張芾、蕭良城、羅衍。曾國藩考試成績為二等第一名。十四日引見,奉旨以翰林院侍講升用。一下子升了三級,由正七品升到了從五品。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1843年4月22日)給祖父的信中,詳細說到了這次考試和升官的情形:

三月初六日奉上諭,於初十日大考翰詹,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考試。孫初聞之,心甚驚恐,蓋久不作賦,字亦生疏。向來大考,大約六年一次。此次自己亥歲二月大考,到今僅滿四年,萬不料有此一舉,故同人聞命下之時,無不悚。孫與陳岱雲等在園同寓。初十日卯刻進場,酉正出題目另紙敬錄,詩賦亦謄出。通共翰詹一百二十七人,告病不入場者三人(邵燦,己亥湖南主考;錫麟;江泰來,安徽人),病愈仍須補考。在殿上搜出夾帶,經交刑部治罪者一人,名如山(戊戌同年)。其餘皆整齊完場。

十一日,皇上親閱卷一日,十二日欽派閱卷大臣七人,閱畢,擬定名次進呈。皇上欽定一等五名,二等五十五名,三等五十六名,四等七名。孫蒙皇上天恩拔取二等第一名。湖南六翰林,二等四人,三等二人,另有全單。十四日引見,共升官者十一人,記名候升者五人,賞緞者十九人(升官者不賞緞)。孫蒙皇上格外天恩,升授翰林院侍講,十七日謝恩。現在尚未補缺,有缺出即應孫補。其他升降賞賚,另有全單。

湖南以大考升官者,從前(雍正二年)唯陳文肅公(名大受,乾隆朝宰相)一等第一,以編修升侍讀,近來(道光十三年)胡雲閣先生二等第四,以學士升少詹,並孫三人而已。孫名次不如陳文肅之高,而升官與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孫學問膚淺,見識庸鄙,受君父之厚恩,蒙祖宗之德蔭,將來何以為報?唯當竭力盡忠而已。

從信中可以看出,曾國藩對於此次連升三級,還是頗為自得的,因為“湖南以大考升官者”、“並孫三人而已”,而且是一下子由正七品升到了從五品,一夜連升三級,更是少有,難怪他現得意之色。

不久之後,第三次晉升。這一年的六月,欽命曾國藩作為四川的正考官,赴四川監考。十一月二十日,回京複命,又升一級,充文淵閣校理,為正五品官職。當年十二月初七日,轉補翰林院侍讀,不過不算升遷,還是正五品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