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對自己的“挺”功也頗為自得,據曾國藩的心腹幕僚、湖南同鄉歐陽兆熊在《水窗春囈》中記載說:“嚐自稱欲著《挺經》,言其剛也。”可見曾國藩確實是想寫《挺經》的。至於《挺經》的內容,則估計不僅僅是“剛”。
民國時期,黃浚在《花隨人聖庵摭憶》中這樣分析:“曾文正自言欲著《挺經》,世多知之,此其剛處。自作《墓銘》曰:不信書,信運氣,公之言,告萬世。蓋晚年受盡謗毀困難,始悟以柔道行之之語,此其柔處。《挺經》之剛,亦是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之義,雖剛實柔。”這個說法可能更為真實。
曾國藩生性剛強倔強,他剛出山的時候之所以處處碰壁,主要是因為太過剛硬,不懂得柔能製剛的道理。再次出山後,他認識到,應當變剛為柔,寓剛於柔,這樣才能化解危機,順利辦事。這,可能才是他所欲寫來的《挺經》的真正意蘊。
可惜的是,因為曾國藩諸事纏身,未等寫出這部挺經,就仙逝而去。因而,後人對此附會很多。
一種說法是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在所著《庚子西狩叢談》中提到,一次李鴻章與其閑談時說,我老師的秘傳心法,有十八條“挺經”,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寶訣。我試講一條與你聽:
一家子,有老翁請了貴客,要留他在家午餐。一早就吩咐兒子,前往市上備辦肴蔬果品,但時已過巳,尚未還家。老翁心慌意急,親至村口看望,見離家不遠,兒子正挑著菜擔,在水田塍上與一個挑京貨擔子的人對峙著,彼此皆不肯讓。老翁趕上前婉言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就餐。請你往水田裏稍避一步,待他過來,你老哥也可以過去,豈不是兩便嗎?”
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麼他下不得呢?”老翁曰:“他身子矮小,站在水田裏,恐怕擔子會浸濕,壞了食物;你老哥身子高大些,可以不至於沾水。因為這個理由,所以請你避讓的。”其人曰:“你這擔內,不過是蔬菜果品,就是浸濕,也還可將就用的;但我擔中是京廣貴貨,萬一進水,便是一文不值,安能叫我讓避?”老翁見勸讓不過,乃挺近就曰:“來來,然則如此辦理:待我老頭兒下了水田,你老哥將貨擔交付於我,我頂在頭上,請你空身從我兒旁邊岔過,再將擔子奉還,如何?”當即俯身解襪脫履。其人見老翁如此,過意不去,曰:“既老丈如此費事,我就下了水田,讓爾擔過去。”當即下田避讓。他隻挺了一挺,一場爭執就此消解。這便是《挺經》中開宗明義第一條。
李鴻章說完,吳永覺得“意用何在,亦殊不甚明白”,後來冥思苦想,覺得這是說“大抵謂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之意。究竟是不是這個意思呢?後人不得而知。
不得而知的原因,是曾國藩根本就沒留下這麼一本書!或者是僅僅有腹稿,或者是還有草稿,但未及謄錄,曾國藩便去世了,書稿就沒有傳下來。
不過,從歐陽兆熊在《水窗春囈》裏麵的記載來看,曾國藩有“挺經”心法,則是確實的,而且似乎隻和他最得意的弟子李鴻章談論過詳細的內容。可惜老師未能在有生之年完成這篇巨著。李鴻章一直想完成老師的這個願望,把老師的《挺經》整理付印,卻也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完成。
另一種說法是:曾國藩自己講自己有一部不傳之秘的神奇兵書叫《挺經》,共有二十四條經文,唐浩明在《曾國藩》一書中對此有詳盡描述。其第一條倒是和李鴻章講的老翁的故事是一樣的,這個故事流傳甚廣,以至於很多後世附會的《挺經》版本中,常將此作為《挺經》開宗明義第一條。不過可惜的是,後世《挺經》,皆為附會之語,不足為信。
不過,雖然此書未成,於後人損失嚴重,但對於曾國藩的一生而言,這“挺”字功夫,確實益莫大焉。一生困厄,無窮險難,無不因“挺”字而解。
“挺”,就是遇到逆境,遇到困難,遇到挫折,遭遇困厄,不低頭,不趴下,不畏懼,不退縮,而是挺直腰杆,迎難而上,強力支撐,不屈不撓,並在艱難險厄中想盡一切辦法扭轉一切不利的局麵,跳出困境險厄。他多少次抗旨不遵,多少次自殺不遂,多少次打脫牙和血吞,多少次山窮水盡,都因“挺”字而解。
挺是剛直,是勇毅,是堅忍,更是膽魄。是當仁不讓的氣概,也是挺身而出的勇氣,是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執著,更是打落牙齒和血吞的堅忍。“挺”字當頭,一切困難都將不再是困難,一切險難都不再是障礙;“挺”字當頭,膽氣橫生,平添氣概,又何懼任何險難困厄?隻要能挺住,一切都將會不一樣!
這是曾國藩留給後人的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他一次又一次擺脫困境的第一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