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使他養成了一生都節儉自律、不貪不汙的品行,更使他在這種硬“挺”的過程中磨煉了自己的意誌,砥礪了自己的精神,靠自己強大的意誌和信念硬是挺過了經濟上的這一段最大的艱難,也正是在這種日日為金錢發愁,卻又絕不允許自己被金錢左右的鬥爭中,曾國藩挺過了人性的貪欲,挺過了內心的掙紮,為後來成為“內聖外王”一完人和成就“匡濟天下”的理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年以後,在鹹豐九年(1859)的十月,曾國藩自撰一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或許是對自己那一段京官生涯中的拮據和強挺最真實的總結和感慨。
3.無兵無餉辦團練,咬牙堅挺
一說到曾國藩,就必然會說到湘軍,因為湘軍是曾國藩一手所創,也是曾國藩一手而興,可以說無曾國藩就無湘軍。但其實,也是湘軍成就了曾國藩,要是沒有湘軍,也就不會有後來那個建絕世奇功、立不朽威名的曾國藩。
然而,湘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無規無矩的鄉勇到所向披靡的勁旅,經曆了多少困境,挺過了多少危難,也隻有曾國藩最為清楚。
1852年6月,曾國藩被任命為江西鄉試的主考官,離京赴任。剛抵達安徽還未到江西就任就驚聞母逝,曾國藩匆忙卸任回湖南為母守製。而此時,正是洪秀全和楊秀清率領的太平軍日漸壯大,節節勝利之時。
從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金田村舉起義旗以來,太平軍攻城略地,勢如破竹,越戰越勇,越戰越強,一直從廣西打到了湖南。而當時清廷的主力綠營兵卻因為多年養尊處優,早已失卻戰鬥力,除了節節敗退,毫無招架之力。
1852年6月,太平軍闖進了湖南的南大門。綠營兵節節敗退,州縣連失,兩個月時間,太平軍已相繼攻克永州、道州、江華、永明、寧遠、藍山、嘉禾、桂陽州、郴州等府州縣,8月16日,太平軍攻占郴州,殺死知州孫恩保,已經逼近長沙城下,眼看長沙即將不保。朝廷震怒,下詔罷免湖南巡撫駱秉章、提督餘萬清,任命江蘇人張亮基為湖南巡撫,鮑起豹為提督,重新布置長沙防務,務必守住長沙。
此時,長沙城中除了湖南新寧人江忠源帶出的五百楚勇堪稱勁旅之外,八千綠營兵如同烏合之眾,根本不足以抵擋勢如破竹的太平軍。但江忠源卻非泛泛之輩,雖屬布衣,卻熟知兵法,心懷天下,且為人任俠仗義,為保衛家鄉不惜帶勇出廣西與太平軍作戰,並屢建奇功。新巡撫張亮基又請來時稱“今亮”的左宗棠入幕籌謀,定下守城大計。激戰之後,終於太平軍退走,長沙城保住了。
此役以後,不僅新巡撫張亮基覺得鄉勇比綠營兵更勇猛更可靠更能打仗,連朝廷也覺得利用鄉勇剿匪禦敵、保境安民,實在是好處多多,因而開始籌劃在湖南練鄉勇,以剿匪禦敵,保境安民。可是,誰來當此大任?
說也奇怪,此時上自朝廷重臣、下至湘鄉本地的鄉紳士子,以及湖南巡撫、州縣郡官,居然都把目光齊齊地投向了一個人——那就是正回到老家為母喪守製的曾國藩!於是,張亮基誠心相邀,左宗棠鼎力推薦,郭嵩燾極力勸說,京城更是有曾國藩恩師唐鑒的密薦,大臣肅順的引薦以及恭親王的力薦,朝廷經過多方考察,也覺得從資曆、地位、才幹和威望等多方麵衡量,曾國藩的確是上上之選。
1853年1月21日,鹹豐皇帝下旨,命令曾國藩“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為酬君恩,為興家族,為匡時政,為展大誌,曾國藩決定“墨絰出山”,創辦團練。
然而,赤手空拳、一無所有,想要練兵禦敵,談何容易!這當中的種種艱難,也隻有像曾國藩這樣具有“打落牙和血吞”的意誌,不屈不撓、堅忍有恒的人,才能咬牙挺住一切困難,終得成功!
當時的曾國藩,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此時曾國藩的真實寫照。
一是無官無職。當時的曾國藩,自己就是個“三無人員”——無名分、無官職、無地方。皇帝下旨隻說讓他“幫辦”,怎麼幫、怎麼辦,無一字明示,卻又不好去問。
二是無名無分。由於長期以來得到皇上的命令,“皆係接奉廷寄,未經明降諭旨”,因此,對於曾國藩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幫辦”,外界譏嘲者多,不服者眾。
三無經驗。招募鄉勇,抗敵保民,無經驗可借,無教訓可鑒,無先例可循,更無榜樣可效,全部都要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做一步定一步。
四無人才。凡做大事,人為第一,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一個好漢三個幫”,沒有一班有能、有才的人鼎力相助,如何能成大事?
五無任何供給和保障。這也可以說是最大的困難。按理說,皇帝交給曾國藩的任務是練兵,軍費自然應該由國家供給。可當時國庫空虛,正規軍綠營的軍餉都不足,朝廷哪有錢養這些鄉勇?
六無靠山無背景。背景和靠山對於官場的重要性不必多說。
然而,這些在別人麵前根本克服不了的困難,根本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曾國藩這裏,憑借他強大的“挺”勁,居然全被一一克服!那些艱難險阻、排擠掣肘都在曾國藩的咬牙“堅挺”中一一瓦解,成功終於展開了一絲笑顏,一支必然將光耀軍史的全新隊伍——湘軍,終於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