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2 / 2)

“方其初敗於嶽州,再挫於九江,兵幾不振,窮且益堅。迨江西困厄之時,事勢非順,動多觸忤。一錢一粟,非苦心經營則不能得;一弁一勇,非苦口訓誡則不能戰。於困苦難堪之中,立堅忍不拔之誌,卒能練成勁旅,削平逋寇。上慰先帝在天之靈,輔佐聖世中興之業。……逮鹹豐十年(1860),初膺江督,進駐祁門,正值蘇常新陷,浙省再淪,皖南皖北十室九空,人煙稀少。軍餉則半菽難求,轉運則一夫難雇。自金陵以至徽州八百餘裏,無處無賊,無日無戰。徽州之方陷也,休、祁大震,江、楚皆驚。或勸移營江西省城以保餉源,或勸移江幹州縣以通糧路,而仍不出江督轄境。曾國藩曰:“吾初次進兵,遇險即退,後事何可言?吾去此一步,無死所也。”群賊既至,晝夜環攻,飛炮雨集。曾國藩手書遺囑,帳懸佩刀,猶複從容布置,不改常度。死守兼旬,直待鮑超率霆軍自山外來,始得以一戰驅賊出嶺。以十餘載稽誅之狂寇,曾國藩授鉞四年,次第蕩平,皆以祁門初基不怯,有以寒賊膽而壯士氣也。”

可見,每一次“敗”,都是凶險異常;每一次“塹”,都危困重重,但曾國藩從未因敵強而怯,因危困而逃,而是屢敗屢戰,倒下了再起來,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失敗不可怕,沉淪於失敗、走不出失敗,才最可怕!輸了也不可怕,服輸、服軟、失去鬥誌才可怕。

曾國藩之所以每次都能陷入死地而又生,落入絕境而脫困,絕地反擊,絕處逢生,並最終成就自己的成功,關鍵的關鍵,還是一個“挺”字。

其實仔細數來,曾國藩一生困厄委頓之時,又豈止這“三敗”、“三恥”、“四塹”?且不說半生征戰,常常苦厄無窮;且不說官場險惡,時時如履薄冰;單是他三次身陷絕境自殺、四大惡名隨身、兩次失去兄弟,以及後來剿撚無功,好友離散,兒女子孫諸多不幸,功既高卻得主疑……

這一次又一次的困境危局,在普通人看來,每一次都是致命的災難。但是,在曾國藩身上,卻是經曆,是成長,是錘煉,是鍛造,是一次次的站起和一次次的奮進,曾國藩從不曾被這些困厄打敗。相反,憑著一個“挺”字,他輕易地超越了這些危難和困苦,讓自己一步一步跨過危難,突出重圍,堅定地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可以說,曾國藩的一生,是不斷戰勝困苦的一生,不斷戰勝險厄的一生,不斷突出重圍的一生。也正是因為這些苦難,這些危局,才成就了曾國藩;正是因為一次又一次地挺過了這些困厄、這些危難,曾國藩才能成為一代中興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