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借鑒醫學社會學原理,塑造醫務人員良好形象(二)(2 / 3)

(1)社會生產的發展給醫學研究開辟了新領域。

社會生產發展是不依人們的意識為轉移的,醫學為保護勞動力就要不斷開辟新的研究領域,而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人類社會活動沿著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方向擴展,相應地出現了農業文明時代因貧困、落後導致傳染病;工業文明時代由於勞動負擔加重、生產條件差,出現了工人健康水平下降,患病率升高的狀況;後工業時代由於環境汙染,加之社會競爭、節奏加快,致使社會疾病、精神疾病的發病率上升等。當今要向高空、深海甚至核反應、新能源、新材料等新領域開拓,為醫學開辟了環境醫學、社會醫學、精神醫學以及航空醫學、航海醫學、宇宙醫學等,為社會生產和社會進步服務。

(2)社會生產的發展又為醫學的發展提供經濟、技術的支持。

隻有社會生產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才有可能提供醫學研究與發展的條件,才會提供技術設備上的支持。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類防病治病的客觀需要,是醫學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現代化工業為醫學提供了超速離心機、電子顯微鏡及其他x射線技術,生化分析儀和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等方麵設備,為分子病毒學、分子免疫學的問世提供了條件;當代電子工業迅猛發展促進了超聲醫學及電子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更新換代,形成了影像醫學;高能射線束的研究成功才有可能出現x刀、r刀等新型放射治療技術;原子核科學技術的發展並與臨床結合形成核醫學,為診治和科研提供了簡便、精確、特異性強而安全無創傷的療效。

(二)醫學科學是重要生產力

這個論斷已在本章“一透視醫學社會學”中的“醫學的社會性”作了論述,這裏不在贅述。

(三)新科技革命對醫學科學技術的影響

1.新技術革命對醫學思維方式和觀念的影響

以計算機技術為先導的信息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加之分子生物學的新進展,帶動了生命科學巨大進步;“三論”(係統論、控製論和信息論)和“新三論”(耗散結構、協同論和突變論)滲透醫學領域,促使人們對生命現象和疾病本質以嶄新思維方式去認識: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綜合一分析一綜合,考慮人的疾病要從自身、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整體進行考察,而新醫學模式的問世也促進人們立足於從結構、器官、細胞上甚至分子水平上去找尋致病原因和防治方法,這就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器官移植、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基因診治、胚胎幹細胞等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生命科學正方興未艾。

2.新科技革命為診斷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

從醫學發展史上看,新科學技術的問世,往往帶來醫療技術的重大突破,促進臨床醫學的重大進步。以電子計算機技術、x線技術、核物理技術相互結合,對肌體成象診斷提供了依據,從而形成了嶄新的學科——人體影像醫學,如:電子計算機x線全身體掃描機(簡稱CT)和磁共振(簡稱MRI),使臨床放射診斷發生了質的飛躍,使診斷精確、快速、密度分辨與時間、空間分辨率大為提高。

核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與醫學結合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核醫學。它能測出人體內生理、生化過程,測出組織與器官的形態變異等,在診斷上顯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科技革命也帶來了臨床檢驗的自動化,化驗設備、功能檢測設備裝上微處理機,使常規檢測儀器前進了一大步。

3.新技術革命為臨床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

(1)基因治療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因工程在醫藥方麵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突出表現在對遺傳病的基因治療上。基因療法是指將一種體內所缺乏的外源性基因在載體的幫助下植入人體,以幫助機體恢複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種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基因療法主要用於治療那些由於基因異常或基因缺陷而引發的基因病。90年代初,我國政府與科研機構非常重視基因治療研究工作。在“七五”與“八五”期間,我國分別將遺傳病與腫瘤的基因治療列入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上海複旦大學遺傳研究所與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合作,於1991年2月對兩例血友病患者進行了體細胞丙基因治療,此治療用攜帶凝血因子Ⅸ基因的逆轉錄病毒載體給傳染者進行離體皮膚成纖維細胞培養。然後,再把篩選出的能分泌Ⅸ基因的成纖維細胞,用膠原包埋後再注入患者本人皮下,使患者的臨床症狀明顯改善。這說明對血友病的I臨床基因治療取得了初步效果。另外,對惡性腫瘤和疑難病的根治也寄托於基因治療。

(2)組織工程治療當人體器官組織因損傷、病變而用常規療法不能奏效時,可以用某些人工製造的替代性裝置來部分或全麵取而代之原機體的病變損傷的自然器官,以恢複其功能,這種治療方法稱之組織工程治療。所有這類可用於替代置換機體自然固有器官的人工裝置,廣義上都屬於人工器官。每一種新型的醫學生物材料的研製麵世,都必然引發帶動人工器官研究與臨床應用的巨大進展,如:能補償循環係統多功能的人工心髒瓣膜、人工血管、人工血液、人工心髒與人工心髒輔助裝置;能夠輔助呼吸機能的人工肺、人工喉、人工氣管;具有血液淨化功能的人工腎、人工肝;具有支持消化功能的人工食管、人工膽管、人工腸等;能夠輔助內分泌功能的人工胰及人工胰島細胞;能輔助生殖係統功能的人工子宮、人工輸卵管、人工睾丸、人工陰道和人工陰莖假體等;能夠模擬神經傳導作用的心髒起搏器、膈起搏器以及人工視覺、人工聽覺、人工晶體、人工角膜等具有感覺輔助功能的人工器官。

從1996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曹誼林培育的“人耳鼠”引起轟動海內外,到今天成功再造移植“狗頭骨補丁”,獲得了巨大成功。2003年1月在日本神戶舉行的第五屆國際工程學年會上,展示了利用組織工程學成功修複病人缺損顱骨的病例。這塊人工顱骨還可以隨同病人的顱骨同步生長,完全跟病人自身的顱骨一樣。這標誌我國組織工程醫學水平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人體器官、組織的再造與修複又向著臨床應用邁進了一大步。

(3)介入治療介入治療是指在醫學影像技術引導下,用穿刺針、導絲、導管等精密器械進行治療和獲取病理材料的過程,其核心是以微小的創傷獲得與外科手術相似或更好的治療效果。這一學科的興起,為減少患者痛苦、減少治療性創傷、提高診療水平、減少醫療耗費等開辟了嶄新的途徑。目前,介入治療幾乎涉及臨床各科、各係統,已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對心血管疾病、神經係統疾病、婦科係統疾病和實質髒器腫瘤均有明顯療效。

(4)放射治療放射治療是指利用精確的定位係統和高能射線束,對病變靶區進行多角度、單次、大劑量照射,治療多種病變部位。1950年瑞典的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率先提出這一設想,以治療多種腦部疾患,據此世界上第一台伽瑪刀在瑞典研製成功。目前,除伽瑪刀外還有x刀,已風靡世界,我國早已有伽瑪刀、x刀治療,隻要定位精確,施以合理劑量,病人無須開刀和麻醉,便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四)醫學教育對醫學的影響

教育是一種社會曆史現象,有人類以來就有教育,並隨著生產實踐的不斷深入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而不斷發展。教育的目的在於滿足社會需要,形成一大批合格的有生產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社會成員。醫學教育體製的形成,同樣有著相同的規律,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曆史文化背景,而且是在這種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醫學教育體製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一種巨大的力量推動醫學朝著既定的目標發展。但是,這種穩定的不易變更的體製與醫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日益創新、突破、分化之間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運動的結果,勢必擴大了兩者之間的鴻溝。如果醫學教育體製不加改革,必然會阻礙醫學的發展。不斷改革醫學教育體製是醫學科學走上繁榮和日新月異的必由之路。

1.簡要回顧醫學教育的形成發展及其對醫學的影響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醫學教育最早源於家傳師授。一方麵反映了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另一方麵,它使醫學知識得以積累和傳延,這一作用不可低估。真正第一個出現醫學教育機構的是中國,始於唐朝(公元624年)稱“太醫署”(即中央醫學專科學校)。西方在公元九世紀中,拜占庭帝國建立了第一個包括醫科在內的綜合性大學,以後相繼出現醫學教育機構,並有明確的教育思想和課程設置。近代,在西方文藝複興運動的推動下,科學革命和思想革命影響了醫學教育的發展,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係形成從而推動了醫學的發展,突出表現在:第一,改變了醫學知識的單純積累和傳延的麵貌,使之得以綜合、分化,逐步係統化和理論化;第二,使醫學社會化,改變了以往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使醫生與病人兩者之間的關係變成醫療團體與廣大病人的關係,變成一種社會性的事業;第三,滿足社會需要,造就了大批醫護人員,改變了世代相傳的缺醫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