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借鑒醫學社會學原理,塑造醫務人員良好形象(二)(3 / 3)

2.現代醫學教育體製促進醫學向辯證綜合道路發展

現代正規的醫學教育標誌是l910年美國學者題為“美國和加拿大的醫學教育”報告,指出了過去的醫學教育忽視數理化教育,忽視實驗室作用,並提出了三段式教學即基礎科學教育、專業基礎課教育和臨床課教育,這一報告受到洛克菲勒財團和美國政府的支持,形成了大學理科四年畢業後再考入醫學院讀四年的製度,稱為“傳統醫學教育”,我國解放前協和醫學院屬於此類教育。幾十年來,這一傳統醫學教育體製風靡世界,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也照此辦學,對醫學人才培養,對醫學科學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傳統醫學教育的特點:第一,教學思想上貫徹於理論教學、醫學實踐、醫學研究直至醫學人才的培養的全過程;第二,在課程設置上,注意理科知識和醫學知識並重的原則,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成為多學科重疊立體結構,向辯證綜合道路發展。這樣一方麵有利於醫學的研究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使其具有科學性;另一方麵又促進了醫學向其他學科滲透,分化成更細的醫學科學分支,使醫學成為既高度綜合又高度分化的發展態勢。

3.當代醫學教育改革對醫學的影響

20個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微電子、激光技術、光導纖維、新材料、工程信息技術等新興學科在醫學領域廣泛應用。在這一總趨勢影響下,醫學教育正醞釀巨大變革,發達國家提出打破學科為中心的傳統醫學教育方法,改為以問題為中心教學。另外,隨著“生物——心理——社會”新醫學模式的問世,醫學教育必須符合這一模式。加強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臨床課的同時,還要增加醫學人文課程,要提供醫學生從事社會工作、管理工作的可能性。

我國正麵臨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新階段,城鎮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和農村衛生體製改革正在深入發展,目標是以比較低廉的費用提供比較優質的服務,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保健需求。同時,也要適應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的新要求,醫學教育必須把發展社區衛生和基層農村衛生作為新思路,發展全科醫學,培養社區全科醫師、鄉村醫師,這必將推進醫學教育體製的改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文明和社會的進步,醫生行為的社會性愈來愈突出,醫生的社會責任日益加重,醫生與社會關係更加密切,醫務人員在醫療過程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麵必須注重社會責任。

(五)醫學高技術應用中的社會責任

醫學高技術係指在診療、護理、預防保健等醫療實踐中,采用現代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尖端技術及其設備,直接用於人體的醫學手段。隨著現代科技蓬勃發展,醫學高技術如器官移植、生殖技術、遺傳工程等以及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11)、磁共振等新設備廣泛在臨床應用,大大提高了診治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於廣大人民群眾的保健康複,然而,醫生也麵臨一係列社會責任。為此,

1.要樹立新的生命倫理觀,對社會負責

高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提供了維持生命的有效手段,積極為病人解除病痛,大大提高了生命的價值,但濫用高技術卻使生命的質量相對降低,如憑借高技術及其設備維持其呼吸和心跳而使大腦處於不可逆昏迷的病人和嚴重先天性缺陷新生兒、低體重兒卻能生存下去。這樣,低質量生命增加了病人彌留之際的痛苦,浪費大量衛生資源,未必是道德的。新的生命倫理觀認為生命的神聖在於它的質量和價值,我們應當在提高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的條件下去維護生命的神聖和尊嚴。醫生應當樹立新的生命倫理觀,為他人和社會公益負責。

2.要全麵考慮問題,將對病人負責與對社會責任統一起來

高技術的臨床應用要求醫生更加全麵考慮問題,既要為病人負責,更要對社會負責,並使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高技術一方麵具有高效、精確、迅速的特點,另一方麵又帶來了放射線、同位素汙染,尤其放射診治中由於x線輻射所產生的生物效應有明顯抑製機體免疫功能,具有致畸、致癌,損害性腺造成遺傳病等一係列負麵作用。若醫生不考慮病人的承受力和原來健康水平,超量非正常使用,或者出於追求經濟效益而人為濫用高技術設備,造成受檢查者個人輻射損害,也增加了社會人口輻射量負擔。同時,也造成衛生資源分配上不合理,這是不道德的。然而,對確實需要借助高技術診治的,也不能過分強調高技術的負麵作用而使病人產生恐懼心理。在診療中醫務人員應本著簡便、準確、經濟的原則,凡能通過生化檢查、x線檢查、B超檢查解決問題的盡量不使用cT、磁共振檢查;能通過藥物、中醫來治療腎、膽結石的,盡量不使用體外碎石機等,將對病人負責與對社會負責統一起來。

(六)生命質量控製中的社會責任

生命質量控製包括遺傳與優生、低生命質量的處理等,都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它們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高技術發展而日益受到人們關注。醫生在生命質量控製中的社會責任是舉足輕重的。

1.遺傳與優生的道德

遺傳與優生是密切相關的醫學研究領域。由於醫學遺傳學的發展,使人們發現各種遺傳病達三千種以上,我國患先天性遺傳缺陷人已達千萬人之多。醫學通過優生手段如產前診斷、遺傳谘詢、預防保健等消除劣生而實現優生,故醫務人員的社會責任和醫德是十分重要的。

(1)產前診斷的社會責任產前診斷可用於診斷染色體異常、伴性遺傳病、先天性代謝病及無腦兒、脊柱裂等,對有異常者進行選擇性流產。醫務人員要從提高人Vl質量和全民族素質著眼,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並切實執行,不能徇私情、喪失原則,否則會給家庭、社會帶來十分嚴重問題。

(2)遺傳谘詢的社會責任開展遺傳谘詢是實現優生的必要途徑之一,然而遺傳谘詢通常是非指令性的,常常出現被谘詢者不按照谘詢意見去辦,在個人選擇自由與社會控製之間存在著矛盾。處於個人權利與社會利益矛盾選擇之中,醫務人員對被谘詢者的遺傳信息是否保密,又是一個是尊重個人隱私權,還是維護社會利益的問題。對此,醫生應站在提高人口質量,維護社會公益的立場上,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及其精神,作出正確的選擇。

(3)遺傳普查的社會責任遺傳普查是指在群體中檢查可能發病的基因型個體和攜帶者,從而采取治療和預防措施,這是減少和防止遺傳病、提高人口質量的最好手段。遺傳普查在國家經濟條件和衛生資源充足的情況應當作為一種義務,然而目前尚未做到義務性,這就涉及個人的自由選擇權、隱私權與公益的矛盾。醫務人員應從嚴格控製遺傳病發生,從維護民族的、社會利益出發,對遺傳概率較高的人做好說服教育工作。

2.低生命質量病人處理的社會責任

生命質量的標準由三個層次確定,即:主要質量、根本質量和操作質量。現代的醫療高技術設備可以使大腦處於不可逆昏迷的病人長期維持心跳和呼吸,可以使嚴重先天缺陷兒生存下去,也可以使瀕於死亡的病人延長存活時間,但並不能改變其生命的根本質量和生命價值,卻耗費大量的衛生資源。醫務人員應當按照生命質量標準,權衡得失,從維護社會公益著想,對那些隻注重維護病人生命不顧及生命質量的治療方案可以征求病人家屬意見采取明智的選擇,這是符合道德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