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醫患要求的“多元化”趨勢。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價值觀的多元傾向也反映在醫患關係上。醫生要求患者主動配合診治,醫患關係應該是“指導一合作型”或“共同參與型”,盡量避免不合作型或衝突型;患者對醫療衛生保健的要求在層次上、檔次上也有差別,呈現出多元化趨向。有的患者追求優質服務,要求住高檔病房甚至非醫學需要服務;但有的患者僅要求基本的醫療保健;甚至有的患者連最基本的醫療保健也難以實現。
4.醫患關係調節方式上的“法製化”趨勢。醫患關係調節方式上主要依靠道德,然而當醫患關係的道德規範上升到法製化時,醫療秩序就更為完善了。當今,醫患雙方的自主、參與意識的增強,對保護各自權益和自覺履行各自職責的觀念日益強烈,為衛生立法提供了思想基礎。另外,高技術的臨床應用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倫理問題,也迫切需要用衛生立法來解決,如:利用高技術進行陛別鑒定;人工授精、體外受精帶來的家庭道德、社會問題;器官移植中供體來源和衛生資源分配中的公正問題等,都直接涉及醫患關係,僅靠道德調節是不夠,必須通過法製調節,這是勢在必行的。
(三)影響醫患關係的因素
1.醫患的醫療觀。生物醫學模式已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人們的健康觀、醫療觀發生了重要變化。然而有些醫務人員仍堅持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看不到或不重視情感、思想、意識等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對診治的影響,加上高技術應用,醫患關係的“人機化”趨勢,助長一些醫務人員單純技術觀點,而廣大人民群眾、患者則按照新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履行其職責,這勢必造成醫患彼此期望值上的較大落差,影響了醫患關係。
2.醫患的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是雙向的,醫生要講醫德,患者也要講就醫道德。在現實生活中,少數醫務人員缺乏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精神,對工作不負責任,表現在:對分科界限不清的疾病或複合性疾病的患者,相互推諉,以致延誤診治;對急診患者或疑難患者怕擔責任,一推了之;對患者態度生硬,無視患者就醫權利等,盡管是少數,卻直接損害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影響了醫患關係。同時,少數患者不講就醫道德,不遵守醫院各項規章製度,不尊重醫務人員的人格尊嚴,稍不如意就指責、謾罵甚至出現毆打醫務人員現象,幹擾了正常醫療秩序,傷害了醫患關係。
3.管理方麵的問題。從微觀管理角度分析,醫院管理存在著不少問題,如:醫院管理的思想不夠端正,對醫務人員的教育、管理不力,存在著開“大處方”、“重複檢查”或不必要檢查等經濟化傾向,增加了患者不合理負擔;醫院管理不夠科學,各項製度落實不力,醫療質量不高,醫療缺陷乃至醫療事故尚未控製住,與優質服務相差一定距離,致使醫院和醫生在群眾中的可信度降低,這也影響著醫患關係。
從宏觀管理角度分析,衛生法規不夠健全,特別是規範醫療行為、醫患關係的有關法律尚未出台,這對調節醫患關係,維護正常醫療秩序、文明行醫與文明就醫是不利的。
(四)改善醫患關係的對策
1.創建良好社會環境。要把全社會“講文明,樹新風”活動深入開展下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繼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弘揚社會主義道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這無疑對醫務人員講醫德,患者講就醫道德,改善醫患關係,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要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搞好區域衛生規劃,加強醫院分級分類管理,合理使用衛生資源,實現衛生行政部門從辦醫院走向科學管理醫院。搞好衛生發展規劃,拓寬辦醫的途徑,建立健全管理體製和各項規章製度,逐步解決醫院補償機製,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端正辦院方向;認真總結、落實和完善體現責、權、利相結合的綜合目標責任製;抓好質量管理,實施標準化質量控製,不斷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要加大衛生人事製度改革的力度,分配製度向關鍵崗位和一流人才傾斜,鼓勵廣大醫務人員學習專業知識、鑽研醫術,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做到優質服務,為改善醫患關係創造有利條件。
3.管理方麵的問題。從微觀管理角度,醫院管理存在不少問題,如醫院管理思想不夠端正,對醫務人員的教育j管理不力,存在著開“大處方”、“重複檢查”或不必要檢查等經濟化傾向,增加了患者不合理負擔;醫院管理不夠科學,各項製度落實不力,醫療質量不高,醫療缺陷乃至醫療事故尚未控製住,與優質服務相差一定距離,致使醫院和醫生在群眾中的可信度降低,也影響著醫患關係。
從宏觀管理角度,衛生法規不夠健全,特別是規範醫療行為、醫患關係的有關法律尚未出台,這對調節醫患關係,維護正常醫療秩序、文明行醫與文明就醫是不利的。
4.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在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新形勢下,要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處理好功利選擇和道德選擇、經濟效益與責任指標、短期行為與長遠利益的矛盾,以及由此帶來的醫療服務商品化傾向和醫患關係淡化問題。要在醫院中建立自我發展與自我約束的雙重機製。自我發展機製是以改善醫患關係、優質服務為宗旨,增強自我補償、激勵的動力;自我約束機製包括精神自律、規章調控、法紀監督、社會監督等,旨在落實醫德規範j改善醫患關係,推動醫德醫風建設。有條件的醫院還要逐步建立醫院倫理委員會,研究、監督、檢查醫德醫風建設中的問題,把醫德醫風建設深入下去。
5.完善衛生法規。調節、協調醫患關係,一方麵要運用教育、疏導的道德方式,這是主要的,也是經常性的工作;另一方麵要把醫患關係納入規範化、法製化軌道,運用法律手段調節醫患關係,解決較突出問題。這是十分必要的。隨著高新技術和生命科學的發展,給醫患關係帶來了許多新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衛生立法工作,盡快製定醫院法、醫事法、醫用高技術實施法等,明確醫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規範醫患雙方的行為,對維護正常醫療秩序,推進衛生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還要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強化法製,懲處違法亂紀行為,這對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都具有現實意義。
四、醫學發展的動因與醫務人員重任
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指明“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作為其重要目標之一,它與醫學的發展緊密相聯。醫學肩負著這一曆史使命,而社會發展的動因也推動著醫學的進步。
(一)社會需要與醫學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而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改善離不開醫學的發展。事實證明醫學的發展有其社會需要的動因,而社會需要即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保健的需要程度,就決定了醫學發展的水平和方向。
1.防病、治病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是醫學發展的原動力
自有生命誕生之時起,人類就麵臨著自身以外各種因素的挑戰與製約。人類要生存、繁衍,就必須與各種不利於其生存的因素作鬥爭,其中包括同疾病鬥爭。人類在與疾病鬥爭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中產生了醫學,不同時代征服疾病的需要給醫學提出了大量的課題,直接推動著醫學的發展。18世紀西方工業革命興起,出現了“白色鼠疫”——肺結核,在兩百年間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成為人類的一大災難,推動醫學研究肺結核,終於發明了一係列抗結核藥物。長期以來,我國不斷總結與天花作鬥爭的醫療實踐,學會了種人痘以至牛痘,終於在1977年徹底征服了天花,宣告人類在世界範圍內根除了一種烈性傳染病。當今,新瘟疫艾滋病(AIDS)正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實驗中心、預防研究機構應運而生,在疫苗和基因療法上下功夫,現已取得預防艾滋病階段性成果。醫學史告訴我們,人類征服了一些疾病,另一些疾病又在威脅著人類,人類正是在與疾病的不斷征戰中,不斷推動醫學發展。
2.保護勞動力,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客觀需要
社會需要合格的勞動者,勞動者的健康需要醫學的維持。因此,保護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而社會生產的發展又促進醫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