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文化巨人的逝世(1 / 3)

由於身體的原因,高爾基自從1928年回到祖國後,幾乎每一年都會去意大利的索倫多休養一段時間,1933年5月,他第五次從索倫多回到了蘇聯。從這時起,一直到他逝世的最後三年裏,他都一直住在莫斯科。

這位已經六十多歲的老人正打算為祖國人民更積極地貢獻餘熱的時候,卻遭到了一個意外的打擊:他的獨生子、37歲的馬克西姆·彼什科夫於1934年5月突然病逝。

可憐的高爾基親眼看見了兒子死前痛苦的掙紮,這令他無比痛苦。

高爾基一直是個慈祥的父親,他從來就沒對兒子端過父親的架子,他們的交往就像朋友一樣友好。

早在1907年,在馬克西姆小的時候,高爾基就把10歲的兒子送到巴黎的“俄語學校”去學習。當時高爾基流亡在意大利,從那個時候起,他一年可以與兒子相聚的日子隻有兩次。

夏天的時候,馬克西姆會來到意大利熱那亞附近的阿裏亞細奧或喀普裏與父親團聚,冬天的時候,高爾基則會去巴黎與兒子相會。

高爾基不僅把兒子培養成有教養的人,而且使兒子成為自己思想上的同誌。他深知書籍是人類最好的老師,非常注重書籍對人的教育作用,經常給兒子寄閱讀書目,還親自買書送給兒子,閑時還和兒子一同討論共同讀過的一些書籍。

他經常建議兒子去閱讀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柯羅連科的作品。高爾基在給兒子的信中說:

朋友,這些書中包含著真理,它比一切幻想和童話更為有趣。這對我們是有用的。

高爾基盡自己的努力培養兒子熱愛一切美好事物,熱愛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在馬克西姆第一次離開喀普裏後,高爾基曾給他寫過這樣一封信:

你走了,而你栽的花,還留著,還在生長,我看見這些花,就愉快地想,我的好兒子走後在喀普裏留下了一些好東西——花。

如果你隨時隨地,在你的一生中隻給人們留下好東西、思想和關於你的美好回憶,那麼你的生活就會輕鬆愉快。那時你會感到自己是別人所需要的,這種感覺會使你的心靈豐富起來。你要知道,給予永遠比取得更為愉快。

高爾基是一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為此,他也非常重視培養兒子對祖國的熱愛。

少年的馬克西姆能夠迅速地掌握法語和意大利語,對這一點高爾基非常滿意,但是正因為這樣,他也非常擔心兒子會忘掉祖國的語言。他曾經給兒子寄過一本名叫《生動的語言》的俄語教科書,要求兒子把它當做案頭必備的書。

在那段時間,高爾基給他寫信說:

你年紀還小,又住在國外,可能會忘記講俄語,那就不好了。應該像熱愛母親、熱愛音樂一樣熱愛祖國的語言,應該把自己的母語講得很流利,以便在必要時能簡單明確地向別人表達你的思想。

你要記住,我們的祖國非常美好,要熱愛我們的祖國,要很好地了解自己的祖國。

正是因為高爾基對兒子的教育有方,才使得成年的馬克西姆成為了一個正直的人,並加入了布爾什維克。

20世紀20年代,高爾基在國外養病的時候,他始終都和兒子馬克西姆夫婦住在一起,兒子馬克西姆是他最親近的人和助手。

早在1917年到1918年之間,當高爾基和列寧產生分歧的時候,馬克西姆就站到了列寧的一邊,他積極參加十月革命,並不斷地把父親的情況告訴列寧。

在1918年上半年,馬克西姆寫信給列寧,他說:“爸爸開始改正錯誤,‘變得左一些了’。”1919年,馬克西姆曾想參軍上前線,但是列寧反對他這樣做,列寧對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