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文化巨人的逝世(2 / 3)

“你的前線,就在您父親的身旁。”

馬克西姆深刻地領會了列寧說的話,並將這番話告訴了他的母親和妻子。他懂得,幫助像高爾基這樣的父親,不僅是兒子的職責,而且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1921年,他作為外交信使出使德國,高爾基去德國養病後,馬克西姆就一直生活在父親的身邊。他經常為父親做翻譯、打印手稿,還經常為父親開汽車或單獨完成父親的委托。

高爾基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從工作上都離不開這個獨生子,但無情地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沉痛的玩笑。人們雪片般湧來的唁電安慰了這位老人,黨和政府的領導人聯名寫信給高爾基,他們在信中這樣寫道:

我們同您一起哀悼,共同感受突然襲擊我們的悲痛。我們深信,您那無堅不摧的高爾基精神和偉大的意誌一定可以戰勝這一次沉痛的考驗。

事實證明,高爾基精神的確是無堅不摧的,作家仍然回到他繁重的工作中去。

1934年8月,在高爾基的主持下,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開幕。這是蘇聯文學界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蘇聯文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高爾基在大會上作了題為《蘇聯的文學》的總結報告。在這次大會上,他被推選為全蘇作家協會主席,從此,他在文學界的領導任務就更加繁重了。

1935年6月,高爾基同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莫斯科相見。

兩位作家之間的書信往來已經長達二十年之久,但直到這一年羅蘭來到莫斯科,他們才第一次相見。兩人的友誼從1931年起直到高爾基逝世為止的五、六年是這段友誼的高潮。

盡管羅曼·羅蘭比高爾基年長兩歲,而且兩人的身世、經曆都極為不同,但是他們兩人都真心實意地擁護無產階級革命,熱情地盼望人類光明的未來早日來臨。他們的友誼建立在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熱愛上,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上。這種真摯、高尚的情誼在世界文壇上一直傳為佳話。

同年8月11日,高爾基前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高爾基市。在兒媳和兩個孫女的陪同下,他登上一艘以他的名字“馬克西姆·高爾基號”命名的嶄新的輪船,沿著伏爾加河順流而下。

由於年老體弱,盡管周圍的人對他照顧得十分周到,但高爾基此次旅行仍然顯得分外辛苦。河上潮熱憋悶,機器的噪音折磨著他脆弱而敏感的神經。

他吃不下,睡不好,呼吸困難。然而,每當輪船停靠岸邊,他仍要強撐著身子,打起精神去接見迎接他的各級官員和工人群眾代表。

在克裏米亞,高爾基休養了很長時間,身體仍然沒能康複,最後不得已放棄了赴巴黎參加世界文化大會。

高爾基在克裏米亞居住的別墅旁邊,有一座荒蕪的花園,每當寫作間隙,他總要到花園裏去翻土,種花,清掃,做一些簡易輕鬆的體力勞動,即便是這種對一般人來說是簡單的消遣,高爾基都要帶上氧氣袋,隨時進行補氧。

現在,他隻擔心一件事,就是不能夠完成《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的寫作。他在給好朋友羅曼·羅蘭寫信中表示了他的擔心,他在信中說:

我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什麼也沒有來得及完成,現在已精疲力竭,而且真有點讓人擔心。今天,我咳了很多血,誠然,這並不可怕。但是像以往一樣,總是令人特別討厭。之所以令人生氣,是因為周圍的人都露出驚慌的神情,有的人還不斷地來安慰我:不要害怕!而我害怕的隻有一點:這顆心等不到我的小說完成就停止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