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這是高爾基的故意誇張,他對那些懷疑他的人解釋說:
“你們在國內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生活在日新月異的環境中,感覺不出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在每一條街道上都看得出,甚至從每一個行人身上都能看得出,他們走路的樣子,也和十年前不同了。”
1928年夏天,高爾基又作了第二次旅行,他先到北方的彼得堡,此時彼得堡的地名已改成了列寧格勒,後又去了索洛夫卡和穆爾曼斯克等地,然後他沿伏爾加河南下,到了斯大林格勒、阿斯特拉罕,隨後還到了羅斯托夫、第比利斯等一些地方。
這兩次旅行,高爾基幾乎遊遍了他的祖國。他到了遙遠的邊區,參現了工廠、農莊、工學團,廣泛接觸了工人、農民、青少年和兒童。他看到了新人的成長,祖國的欣欣向榮的景象。
總之,他所看到的,是社會主義製度所顯示出的巨大威力。那些在舊俄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們已經全然沒有了曾經的木訥呆滯的神情,變得神采奕奕、精神煥發。
原來高爾基所熟知的黑暗、野蠻、低俗、下流,都被種種文化進步的現象所代替:土庫曼民族婦女和烏孜別克民族婦女紛紛摘掉了數百年來蒙在她們臉上的麵紗;教養院中昔日的妓女和犯人正在認真地學習勞動技能。
高爾基還訪問了自己童年和青年認識的人和朋友,跟他們談起昔日的往事。
高爾基把這些印象和事情都寫進了反映俄羅斯新麵貌的特寫中去。還在國外時,他就向往著“寫一本關於新俄羅斯的巨著”,但這個計劃一直沒有完成。
回國後,當他參觀完了這些地方,他立即著手寫作《蘇聯遊記》《英雄們的故事》和許多政論文,可以說,這些作品都是他“關於新俄羅斯的巨著”的一些片斷。
《蘇聯遊記》共包括五篇特寫。這本書在結構上的特點是把新的蘇維埃國家和過去的沙皇俄國進行對比。
高爾基這樣做是有目的的。他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我是新與舊的鬥爭的見證人。我在曆史的法庭上,麵對著勞動青年提出我的證詞。他們對於過去的悲慘情況知道很少。所以對今日的情況常常過分輕視,甚至認識不足。”
這部作品的第一篇特寫開頭就是對舊俄時代巴庫的描寫。第二篇特寫集中描寫兒童的成長。第三篇特寫描繪了第聶伯河水電站。
在《英雄們的故事》裏,高爾基描寫了最普通的人物:紅軍戰士和男女集體農莊的農民,表現出他們為建設新生活辛勤勞動的高度熱情。
高爾基以自己的真摯情感,在作品中號召蘇維埃的全體人民熱愛祖國,以創作性的勞動建設自己的新國家。他寫道:
在這樣一個國家裏生活和鬥爭是十分愉快的,在這裏,黨的偉大智慧和黨的領袖約瑟夫·斯大林的鋼鐵意誌,永遠使人類擺脫了舊日萬惡的習慣和偏見。
同誌們,大家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吧,熱愛你們第二個母親,我們的強大社會主義祖國吧。
與高爾基的特寫和短篇小說緊密相聯的,還有他的政論文。高爾基在十月革命前雖寫過不少這類文章,但他從1928年回國後寫的政論文是他一生中最盛的時期。
高爾基的一生共寫了一千四百篇左右的政淪,他的政論,觀察敏銳,文筆老練,直截了當,充滿激情。
在他最後四年裏,他的文藝思想更成熱了,他的最重要的文學論點是:“文學就是人學”。
20世紀30年代,在高爾基的倡議、主持下,蘇聯出版了許多重要的曆史和文學叢書,社會政治和文學刊物,如《內戰史》《工廠史》《詩人文庫》等叢書和《我們的成就》《文藝學習》等刊物。
在這個階段裏,他的文學理論與批評活動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是關於蘇聯文學創作原則的探討。
早在革命前,高爾基就開始對無產階級文學的特征進行探索,提出新文學的創作方法應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為基礎。革命後,他根據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生活和文學創作所提供的實際經驗,對蘇聯文學的任務和方法等一係列原則問題從理論上作了闡述。
直至20世紀30年代初,高爾基仍然試圖從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中尋找形成蘇聯文學創作方法的途徑,從而為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這一階段的創作正好彌補了他的這個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