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再次回到故鄉(1 / 2)

1928年5月20日,是個春光明媚的日子。這一天,高爾基到達了闊別七年之久的祖國。

這時的俄羅斯已與高爾基離開時完全不一樣了,黨的總書記斯大林取代了去世的列寧成為了國家元首。蘇維埃俄羅斯在1922年已經正式更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高爾基返回蘇聯,成為蘇聯報刊的頭條新聞,工人、農民、知識界都對他表示了熱烈的歡迎。

在通往白俄羅斯車站的大街小巷,到處擠滿了高舉旗幟,或者拿著彩色氣球、捧著鮮豔花朵的歡迎人群。

歡迎人群中既有紅軍戰士、少先隊員、工人,又有作家和學者。當高爾基走出車廂的時候,千百隻手向他伸過來,把他舉了起來。高爾基感到無比幸福,他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高爾基在給《真理報》的文章中表達了自己的無限欣慰:

我不知道,曾幾何時,在什麼地方,是否有過一位作家曾受到讀者這樣親切、這樣欣喜若狂的歡迎。這種喜悅使我十分震驚……我不是個狂妄自大的人,我認為我的工作不應該受到如此高的評價。

在這個特別會麵中,最重要、最令人愉快的就是我之所見所感。蘇維埃年輕人能夠欣賞、讚美工作,這就是說,他們懂得並感受到了他們準備和正在進行的事業的深刻意義及其國際與世界意義。

斯大林親自在莫斯科為高爾基找了一幢房子,離克裏姆林宮很近,這原是一位百萬富翁的豪宅。這裏很快成為蘇聯領袖和藝術家、作家們聚會的地方。

從到達莫斯科的那天起,高爾基就被無數的接見和參觀所包圍,他參加了數不清的歡迎會,有一次,他在會上說:

“我覺得我離開俄羅斯似乎不是六年,最少是20年。在這段時期,國家變年輕了。我有這麼一種印象,似乎年輕的新生事物正在舊事物中、在舊事物的包圍中成長……這就是我所見到的,我看到一個年輕的國家。在此期間,我本人也變得年輕了。”

高爾基回國後立即去陵墓瞻仰了列寧的遺體,在列寧的水晶棺前,他默默地站立了半個小時。在這半個小時中,他思考了很多很多,他想起了列寧的那句話:

“誰不同我們站在一起,誰就是反對我們,超然於曆史之外,那隻是一種幻想……”

是的,在國外,高爾基曾經幼稚地想作為一個超脫於政治之外的調停人,最後證明他的這種想法是多麼不切實際。他在心中默默地感歎列寧的睿智和英明。是的,他那超人的意誌永遠不會消失,它仍然留在人間,體現在人民身上;他指明了道路,在這條路上,在不朽的領袖的光輝形象指引下,人們將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高爾基在回國的第三天,就開始積極地投身到蘇維埃文化建設的工作中去了。

他提出一項建議,創辦專門登載特寫的大型雜誌《我們的成就》。

高爾基認為,蘇聯勞動人民應該樹立一麵鏡子,他們在這麵鏡子中不僅能見到自己某一方麵的成就,而且應當看到科學、文化、生產各個方麵的成就。

高爾基還親自到街頭去觀察生活。為了使自己不被群眾包圍,他有時還會進行化裝改扮。他穿上舊大衣,貼上大胡子,戴上假發,打扮成一個工人模樣,走在大街小巷,到市場上,同工人們談話,誰也沒有把他認出來,他卻觀察到許多有趣的事情。

回國後不久,高爾基接到全國各地發來的邀請函,希望他能夠去參觀訪問。

其實,他早就有一個旅行全國的龐大計劃,所以他在這一年7月,便離開了莫斯科,開始了旅行。

高爾基首先想看看他年輕時曾經徒步旅行過的那些地方。他遊曆了伏爾加河、高加索、克裏米亞和烏克蘭等地,最後來到了自己的故鄉下諾夫戈羅德。

他在這裏出生,在這裏長大,還曾在這裏乞討,備受欺淩。如今,家鄉如同接待貴客一樣地來歡迎他,回憶往事,讓他感慨萬分。

高爾基所到之處,人們向他展示了新開墾的處女地、鄉村的閱報亭和無線電廣播、新設的學校、剛剛建成的工廠、工廠的俱樂部和劇院,到處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廣場、孤兒院、車站。

最讓這位一輩子都在漂泊和流浪的老“流浪漢”感到欣慰的,是他在所到之處看到和感覺到的人們對他的愛戴。食品工會、建築工會、郵電工會等等各種各樣的社會團體選他為名譽會員,軍人們還送給他一杆步槍。

在這一路上,高爾基總是情不自禁地重複著一句話:“真是不可思議,真是太神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