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無資料問題,朱輝領導技術人員從引進的蘇製K-13導彈著手,開始翻譯、消化隨產品引進的有限資料,並對產品進行測繪分析,整理出技術資料190餘份,對摸透設計思想、了解設計原理起了很好的作用,也為後來的自行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了解決無設備問題,初創時期建立了14 個簡易實驗室,購置通用儀器設備近1000 台,研製了非標設備近400台,基本能滿足當時導彈生產檢驗的需要,隨著霹靂3,霹靂5甲、乙,霹靂4甲、乙等型號相繼上馬,要求試驗逐漸由生產檢驗性轉向為自行研製服務,朱輝又領導科研人員摸索了許多新的試驗方法,設計了不少新的試驗設備。

朱輝深知作為一個研究所,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極其重要,盡管當時國家經濟困難,但他仍然想方設法,盡量給科研人員創造一個基本的工作、生活環境。廣大科技人員也深有感受,對朱輝十分敬佩。特別是朱輝常說的“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雪地裏埋不住珍珠”鼓勵科技人員的話,在職工中產生深刻影響,對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起了很大作用。

朱輝作風嚴謹,工作細致,嚴格要求,無論是科研計劃、機構設置、規章製度建立,還是實驗室的建設,他都要仔細審核。正因為這樣,有關人員要給朱輝彙報工作時,都會精心準備。也正是朱輝的表率作用,對研究所的作風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朱輝的領導下,到1967年底航空兵器設計研究所人員從成立時的200多人增加到1900多人,研究室從4個發展到11個,逐步籌建起有400多人的試製工廠和14個簡易實驗室。固定資產原值由成立時的7萬元增加到近1400萬元。參加了霹靂1、霹靂2空空導彈的仿製,進行了霹靂2A空空導彈的改進,組織了美製F-4B飛機火控係統和“麻雀”ⅢA空空導彈及“響尾蛇”1C空空導彈殘骸的測繪分析,開始了霹靂3、霹靂4、霹靂5等重要空空導彈型號的設計研製,開展了機載火控係統、航空火炮、機載雷達等的仿製和自行研製工作。通過仿製和自行研製,學習摸索出了一套科研、試驗、試製和外協等方麵的管理辦法,並製定了相應的管理製度。

1973年10月朱輝調往沈陽,任601 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所長。1982 年離休,2001年10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