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運鐸(1916.12—1991.5),湖北武漢人,株洲兵工廠(現中國南方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南方)第一任廠長。吳運鐸幼年流落到江西萍鄉,早年曾在安源煤礦當礦工。全國抗戰爆發後,吳運鐸不遠千裏,奔向皖南雲嶺,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車間主任,淮南根據地子彈廠廠長、軍工部副部長,華中軍工處炮彈廠廠長,大連聯合兵工企業引信廠廠長,1950年5月任株洲兵工廠第一任廠長,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長,包頭兵工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火炮研究所所長、兵器科學院副院長、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第五機械工業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顧問等職。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總工會第八、第九、第十屆執行委員,第三屆共青團中央委員。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全國總工會授予吳運鐸全國勞動模範稱號,邀請他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被追授“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著有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1984年離休,1991年5月去世。
吳運鐸1938年參加革命,從事武器的研製工作,是我軍兵器事業的開拓者。他創建了我軍第一個軍械修造車間,成功地製造出第一批新式步槍。抗日戰爭中,他先後在新四軍二師軍械製造廠和新四軍兵工廠擔任技術員、副廠長和廠長。當時條件十分困難,一無資料,二無材料,為了供應前方的軍需,他毅然挑起了重擔,用簡陋的設備研製出殺傷力很強的槍榴彈和發射架,在抗日戰場上發揮了消滅敵人的作用。為研製子彈,在敵人重重封鎖下,找不到火藥原料,吳運鐸想方設法將紅頭火柴的頭刮下來,用酒精泡開,製成火藥。沒有酒精,就用老燒酒蒸餾後代替酒精使用。因為火柴頭爆炸力太強,他就將鍋灶上的煙鍋子摻在一起,配成合用的火藥。後來紅頭火柴用量大,根據地供應不上,就從藥店裏買來雄黃和洋硝,混合配製,解決了難題。製造彈頭的材料缺乏,他就試著把鉛熔化注入模型,做子彈頭。但鉛經不住高熱,步槍有炸毀的危險,後改用銅元,放在彈頭鋼模裏壓成空筒,做成尖頭的子彈頭,裏麵灌上鉛,才試驗成功。為製造軍工機床,他組織大家利用廢鋼鐵,加工成各種簡易的機床,裝備了軍工廠,突破了難題。吳運鐸先後發明、製造了各種地雷和手榴彈。在條件極端艱難困苦的狀況下,軍工廠修複了大量槍械。吳運鐸還主持設計研製成功槍榴筒,參與設計製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時、踏火等各種地雷,為提高部隊戰鬥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試製各種彈藥,吳運鐸先後數次嚴重負傷,砸壞了左腿,炸斷4 根手指,炸瞎了左眼,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傷疤,經過20 餘次手術,身上還留有幾十處彈片沒有取出,仍以頑強毅力戰勝傷殘,堅持戰鬥在生產第一線。他說:“隻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和全國總工會授予他全國勞動模範稱號,邀請他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10 月5 日,《人民日報》發表專題報道《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介紹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兵工功臣吳運鐸》,從此“中國的保爾———吳運鐸”的名字傳遍祖國大地。
1950年5月,吳運鐸從蘇聯治病、學習回來後,時任重工業部部長的何長工指示他去湖南接管原國民黨十一兵工廠,擔任株洲兵工廠第一任廠長。吳運鐸到任後,果斷打擊了國民黨潛伏人員,平息了較亂的局麵,穩定了職工隊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組織職工修建了臨時廠房、宿舍、倉庫和食堂等建築,完成了25000米2 的基建任務,利用破舊機器設備和廠房組織生產,到1951年4月,工廠已形成了月產10萬發炮彈的生產能力,為新中國的兵器工業做出了貢獻。1950年12月,吳運鐸調離工廠,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長。
1954—1965年,吳運鐸主持了無後坐力炮、高射炮、迫擊炮和輕武器等多項重大課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並且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年青的兵工專家,為國防現代化和改善我軍裝備做出了貢獻。
吳運鐸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中,數次嚴重負傷,在手足傷殘、左眼失明的情況下仍奮鬥不息,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他撰寫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出版了1000萬冊,不僅在我國多次再版,教育影響了幾代人,而且被譯成俄、英、日等多種文本,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2007年10月1日,南方公司精心製作的吳運鐸銅像矗立在工廠科技中心,在吳運鐸銅像前,幹部職工隆重集會,深切緬懷這位為國防工業建設傾注諸多心血的第一任廠長和把一生都獻給了黨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