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賢(1903—1954),河南人,華東軍區軍需部杭州降落傘廠(現南京宏光空降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宏光)首任廠長。1930 年參加革命,1934 年10 月隨紅軍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裏長征,後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47年成立華東軍區,任某團政治委員,配合華東野戰軍參加了萊蕪、泰蒙、孟良崮等戰役,榮立戰功。1950年任華東軍區軍需部杭州降落傘廠籌建組組長,1951年4月任南京降落傘廠(現中航工業宏光)廠長。1954 年初任四機部局長。1954年去世。

1950年為適應抗美援朝戰爭需要和空軍裝備配套,華東軍區軍需部派遣工作組前往杭州籌建降落傘廠,王世賢任組長。1951年4月23日,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局長段子俊簽署命令,在杭州成立降落傘廠,王世賢任廠長。同年6 月,降落傘廠由杭州遷往南京,王世賢組織幹部員工對南京原空軍22 廠的廠房進行改造建設,形成麵積約1500米2 適於降落傘製造的廠房,並通過重工業局向蘇聯購買了40 多台工業縫紉機,初步形成了年產1000~1500具救生降落傘的加工規模。

建廠之初,百廢待興,王世賢在航空工業局領導下,帶領幹部職工采取“邊準備、邊興建、邊開工、邊生產”的方針,在開荒建廠的同時即開始了生產準備。從1951年底,王世賢邊學邊幹,帶領“兩航起義”的技術人員按蘇製樣品、技術圖樣等開始了複製國產第一批110型低速救生降落傘的艱辛工作。當時,工程技術人員匱乏,加之降落傘是一種小市場產品,技術人員不僅國內沒有,就是在國際上也不超過50人。麵對困難,王世賢並沒有被嚇倒,而是迎難而上,積極投身到技術資料的消化上。在王世賢的帶動下,“兩航起義”的技術人員,全身心地投入到複製工作中。經過近10個月的不懈努力,1952年工廠製造出110型救生降落傘13具,經空軍試用認可,轉入批生產,為蘇式米格-15比斯噴氣式殲擊機配套使用,這是新中國最早問世的救生降落傘,也是中國天空使用的第一批由中國人自己製造的降落傘,至此在王世賢的帶領下新中國的空降空投事業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道路。

1952—1953年,110型救生傘共生產2358具。1953年秋,工廠在試放中發現大批傘衣破損的質量事故,被迫停產整頓。王世賢心急如焚,整夜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蘇聯產品的啟示下,王世賢提出在110 傘上增加傘衣套以改善開傘程序,降低傘衣破損率,經試驗成功後改型為110 A型救生傘。1956年後,在蘇聯專家指導下,工廠技術員又改型成功110 M型飛行員救生傘和1002 M型觀察員救生傘。到1958年,工廠先後試製成功8型救生傘。1959年,工廠深入西藏地區試驗,克服高山惡劣氣候,研製成功適應青藏高原的110-2型救生傘,為西藏平叛做出了貢獻。

1953年我國進入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初期,工廠在生產110 型救生傘的同時,又開始對112型傘兵傘和113型備份傘組織仿製。為適應生產發展需要,王世賢向上級提出增加人員、擴大辦廠規模的申請。1953年8月,南京市委派來5名管理幹部;12月,王世賢親自到航空工業局接收了120名空軍轉業幹部和地方選送的14名科級幹部,至此,形成了13科、3個室、2 個車間,全廠職工465 人,科以上幹部25人的規模化工廠。與此同時,經上級批準工廠進行了第一次擴建,先後建成4330 米2的生產廠房和10836米2 的生活福利設施,初步改善了生產和職工生活條件,建成了生產生活設施較為齊全、科研生產體係較為完善的真正意義上新中國第一所空降空投研發製造場所。

1953年之前,由於受技術和條件的製約,我國無法生產供降落傘製造使用的K字綢、亞麻、軟管等材料,嚴重製約了降落傘的製造,王世賢一邊通過從蘇聯購買材料進行科研、生產,一邊積極與上海綢織廠聯係協調,組織科研技術人員與綢織廠有關人員進行技術攻關,經過反複試驗和對比驗證,於1953年秋季基本實現了批生產傘具的材料國產化。為保證材料的穩定性,王世賢又組織了原材料體係的編製工作,初步搭建起了適用於新中國空降裝備的航空織造體係雛形,為日後我國特種織造業的建立進行了非常重要的嚐試。

1954年初王世賢調四機部,任局長。由於戰爭年代遺留的槍彈傷複發,不久在北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