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棟(1920.10—),江蘇無錫人,東北軍區軍工部北滿分部直屬三廠(現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東安)首任廠長。1937年考入無錫公益鐵工廠當工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6月到陝甘寧根據地參加八路軍,同年12 月參加中共中央黨校職工班進修學習,1942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職工班結業後分配到茶坊兵工廠任廠部秘書,後任機工班長(車間主任)等職。解放戰爭初期,被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任命為第二中隊隊長,指定組織和集合第二批工人幹部,後任東北軍區軍事工業部通化二道江兵工廠副廠長、集安兵工廠總廠副廠長兼機械廠廠長、軍工部駐哈爾濱辦事處技術室主任、東北軍區軍事工業部哈爾濱實驗總廠廠長,1949年1月任東北軍區軍工部北滿分部直屬三廠廠長、東北軍區軍工部第21廠(現中航工業東安)副廠長,1950年3月調到東北軍事工業局任計劃處處長,後任第二機械工業部計劃司副司長、第一機械工業部計劃財務司副司長、第三機械工業部計劃司司長、國防工業辦公室六局局長、北京國防工業辦公室科技組負責人、黨委委員,第八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1982年離休。
1945年8月,劉正棟到東北軍區軍事工業部任通化二道江兵工廠副廠長,接管通化發電廠,進行民主改造,後任集安兵工廠總廠副廠長兼機械廠廠長,突擊生產手榴彈和複裝八二迫擊炮彈,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1947年2月,劉正棟調到哈爾濱任軍工部駐哈爾濱辦事處技術室主任,在擲彈筒演習中受重傷,失去了左手,被評為二等甲級傷殘軍人。受傷後,他始終抱著“身殘誌不殘”的理念,與健全人一樣,為革命、為建設而努力工作。1947年10月東北軍區軍事工業部在哈爾濱成立,劉正棟奉命在哈爾濱組織地方民用工業從事軍火生產、支援解放戰爭。1948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劉正棟留在哈爾濱,執行軍工企業的緊縮和組合,把分散在東北的十幾個軍工廠,全部搬遷到平房,組建兩個大廠。
1949年1月,軍工部正式命名平房工廠為東北軍區軍工部北滿分部直屬三廠,任命劉正棟為第一任廠長,1949年10月1日改名為東北軍區軍工部第21廠,任命馬樹良為廠長,劉正棟為副廠長。
1950年初,東北軍事工業部改為東北軍事工業局,同年3 月,劉正棟調到東北軍事工業局任計劃處處長。1953年11月劉正棟調到二機部工作,任計劃司副司長,主持國防工業生產計劃工作。“一五”建設時期,劉正棟與其他組織軍工生產的老同誌一起,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在新中國軍事工業的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1956年4月劉正棟作為二機部先進生產者代表,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58年2月,一屆人大五次會議決定將一機部、二機部、機電工業部三個部合並,成立新的第一機械工業部,劉正棟被任命為計劃財務司副司長。1960年9月中央批準新的第三機械工業部成立,劉正棟為計劃司司長。
在國防工業建設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階段,為了提高國防工業內部在尖端與尖端之間、尖端與常規之間、常規與常規之間建設速度,要做好與各軍兵種的建設直接相關的綜合平衡工作,劉正棟提出:要解決軍兵種需要與國防工業之間的矛盾,必須在國家給國防工業的控製指標與軍隊需要軍事裝備之間做好綜合平衡工作,即要成立一個小的機構,如同國務院“三辦”一樣,在國家計劃與軍隊需要之間事先做好綜合平衡工作,即周恩來總理提出在國務院設立一個“口”———國防工業辦公室。1961年11月8日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正式成立,1963年11月周恩來總理簽署任命劉正棟為國防工業辦公室六局局長。
根據國家戰略部署進行三線建設期間,劉正棟被下放到貴州011 基地,分配在生產組,負責整個基地的生產組織管理,參加並組織了殲6Ⅲ飛機試製的全過程,組織排除質量故障,為殲6Ⅲ飛機解決“掉鉚釘、燒機尾”等重大技術攻關問題做出了貢獻。
1973年7月,劉正棟回到北京國防工業辦公室,任科技組負責人、黨委委員。在此期間,劉正棟閱讀和研究有關資料,學習和掌握戰術導彈有關知識,1974年8月草擬了《關於成立戰術導彈工業部建議》,1974年12月寫出“我國戰術導彈工業的分析報告”,先後撰寫《戰術導彈的發展和應用》《精確製導武器及其時代意義》等文章在雜誌發表。
1975年7月,國務院、中央軍委發文成立導彈工業總局(對外稱第八機械工業總局),7月26日國防工辦黨組決定,劉正棟為導彈總局籌備組負責人之一。1979 年第八機械工業總局升級為第八機械工業部,劉正棟為第八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1981年9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決定第八機械工業部與第七機械工業部合並,10月劉正棟回到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工作,1982年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