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你們中國人還想要連蘋果樹都買走(3)(3 / 3)

加強政府部門的科學決策能力,關鍵在於國家的技術決策。“一個落後的國家,可以從無到有地發展高技術產業,一個先進國家,也可以從有到無地喪失高技術產業。”

———1998年8月10日

他的心在呼喚,根治飛機“心髒病”已刻不容緩。

劉大響院士回憶,吳老常對我說自己老了,對發動機行業的情況了解少了,希望我能多給他談一談。我們兩人辦公室相鄰,我經常去向他彙報,他也經常到我房間裏來。每當談到發動機型號、預研計劃取得好的進展時,他都非常高興。我記得有一次當我向他彙報總裝和原國防科工委聯合發布《2020年前航空發動機發展綱要》,並準備用八大計劃來支撐《綱要》的發展時,他連連說,你們幹得很好,發動機這一下有希望了,甚至高興得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起來;而每當說到某某項目存在的問題或出現故障時,他都緊鎖眉頭,並一再表示他有責任,總是說自己以前沒有把技術基礎打好。他對航空發動機事業的那種魂牽夢縈的執著和對國家、民族的那份曆史使命感、事業心使我深受感動,也經常成為鞭策和激勵自己的動力。

在吳老的日記中,我們看到了他心中那份沉重的曆史責任感和急切的心情。

根治飛機“心髒病”已刻不容緩。

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12位院士向國務院提出了“關於加快發展我國航空動力的建議”,朱鎔基和吳邦國做了重要批示,“飛機發動機應列入國家高科技重點工程,發動機問題不解決,飛機就上不去。”

通過這兩天會議,已經了解了一些矢量推力發動機試車台方案的情況,在會上推認我當專家組組長,我說我歲數大了,精力不足了,不能當組長。

第二天又說我當組長,要我發言,我的看法隻有先根據原定各廠、所的界麵,任務,專業化分工,來提出保障重點型號發動機研製任務,加快進度完成,提出本單位的必備條件,分輕重緩急提出方案,供後麵討論。同時,上級機關應該及時研究提出今後發展的工作任務、工作分工、界麵、方案,從國家長遠利益來考慮,設備建設的規模和建設地點,這個多年未得解決的問題需要加速解決,這樣才能對工作有利。

———2000年2月23日

院士有呼籲,中央、國務院領導有批示,這是又一次大好機遇,激勵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1.航空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2.航空發動機穩定性評定試驗;3·航空發動機環境和特種試驗;4·發動機預先研究中零部件研究性和鑒定性試驗。

———2000年3月25日

26~27日,兩天的飛機專業組會議休息時間,見到611所殲10飛機總設計師宋文驄和603所“飛豹”飛機總設計師陳一堅。宋文驄同誌見麵先問身體好,並說:“你的論文集我收到了,我很同意你的許多觀點,希望多保重身體。”

陳一堅同誌是27日下午會議休息時間來到我的辦公室的,也首先問身體好,談到172廠,陸頌善同誌老伴去年去世,現在他的身體也很好,他說:“你們幾位老一輩專家身體都保養得好,你們身體健康就是幸福。”我們簡要談了些當前航空工業前景,他說:“您是我們的前輩,我是您的學生。我們的工作與航天相比就大不一樣。”最後我送給他近期發表的兩篇短文(《噴氣發動機發詳史》、《我國飛機研製必須動力先行》)。他說:“請把這兩個材料也能送給其他飛機總設計師,文章會起作用。”

根據他的意見,將兩份資料送李明、屠基達、宋文驄。

深知我們的飛機設計研製,首先要從高層領導扭轉不注重航空工業的偏向,總結經驗,結合國情,利用航空工業發展規劃,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大投資,培養人才,從“打基礎、上水平”,結合可能的國外引進技術和技術合作,徹底改革陳舊的,已經證明有高新技術可以取代的研製、設計、試驗、加工工藝技術。改進研製設計、試驗方法和程序,逐步與國際發動機研製技術接軌。

多年國內外的實踐經驗證明,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量的投資,航空工業隻能是紙上談兵。

———2000年4月28日

注 釋

吳大觀,《航空發動機發展及研製的經驗教訓》(北航繼續教育學院高研班講課教材)1998年補充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