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一點兒思想準備,而且稿子也沒有帶來。既然賀老總要聽,隻能憑記憶把自己了解到的國外航空技術、產品的情況作了一個彙報。看了些什麼飛機、什麼發動機,怎麼試飛,新的飛機、新的發動機,大概地講了一遍。賀老總聽得很高興。
在彙報完這些,我又說了一些情況,我說:“國外他們的工廠(那時我們叫工廠,現在知道實際是公司),都有科研機構,都搞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搞競爭。”我就彙報了這麼一個情況。
沒想到賀龍同誌聽完後,馬上拿出一張紙說:“你們大家同意不同意吳大觀同誌的意見啊?”那時誰也不敢說不同意。“同意!”“你們簽名。”於是每個人都簽了名,一共七個人。賀龍同誌就拿著這個到中央講,向中央彙報了。“啊,我到沈陽,聽到一個專家講,他們參觀了外國的工廠,人家既搞生產,也搞科研、試製產品,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怎麼樣?”“好啊!”就是“廠所結合”。從那時就大喊起來,就這麼搞。這中間,一個是不了解情況;一個是主觀、客觀也辦不了這個事,因為當時我們的經濟條件是不夠的。回想起來,我在這個問題上也是有失誤的。在賀龍同誌麵前發表了這麼一個意見,對上級領導推行“廠所結合”起了誤導作用。
現在看起來,那時候,我們國家在航空方麵沒有認認真真抓,這是從領導上來說。當然我們下麵的同誌也是水平不高,我們沒有條件、沒有本領向上麵真正地彙報情況,打動上麵領導的心,祈禱“上帝”、向“上帝”請求,沒有能夠感動“上帝”。
我們的工廠是“橄欖型”的,我們不可能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把工廠搞成“啞鈴型”的企業,這不符合計劃經濟的規律。違反規律,做起來也達不到目的。從20世紀6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前到“文化大革命”後,搞“廠所結合”搞了一二十年。
1972年12月28日,經周總理批準,葉劍英同誌在北京召開航空彙報會,所裏派我參加。當時有幾位廠所領導,還有部裏的領導和發動機局的領導參加。這個會議著重研究航空科研體製問題,航空彙報會開了70多天。
在會議期間,葉劍英同誌專門聽了兩次我的彙報。我記得一次是上午9時去,彙報了兩個小時。我講了為什麼不能搞“廠所結合”,他邊聽邊“哦、哦”地點頭。
我還給他講了航空發動機的事情,帶了渦扇6的金屬模型。給他講怎麼進氣、怎麼排氣,什麼是壓氣機、什麼是風扇、什麼是渦輪。他聽得很認真,我能夠感覺到他是真的聽明白了。中午他安排我一起進餐,吃飯中間,他坐在我旁邊還不斷地給我夾菜,葉帥是很平易近人的。
我向他講了我對“廠所結合”的認識過程。
過去我不了解情況,而且我們的第一個發動機,是在410廠搞出來的,第一架殲教1是在112廠搞出來的,所以過去我對搞“廠所結合”是同意的。但後來反過來想一下,那是在特殊條件下完成的。西方國家的條件和我們完全不一樣,人家是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我們是計劃經濟,是國家計劃、強製進行的。人家那個不是一個工廠,是一個企業,不發展新產品,他那個企業、那個老板就完了,所以他們的重點要放在產品的改進、發展上,知識產權、自主創新是他們的命根子。我們計劃經濟體製下的工廠,隻是完成若幹產品任務,是完全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