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國內經濟還比較困難,我們享受的是部隊待遇,水平比老百姓要高,但還是資金困難,很多事情還是做不了。當時黨委研究決定,我們建所的指導思想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我們的工作方針是“自力更生、土洋結合、因陋就簡、洋為中用”。
研製發動機必須先抓試驗設備、測試儀器和測試技術。鑒於在研製過程中要進行大量的部件驗證和整台發動機調試,我向上級建議設計所必須建設相當規模的試驗基地。
那是我擔任技術副所長的時候,跑到北京向六院的唐延傑(注7)院長提出的。我感覺到,在我接觸到的領導中,有的人雖然是行伍出身,沒有搞過技術,但他能夠聽得進我們的意見。唐延傑院長就是這樣的領導幹部,他特意要我住在六院招待所,給他講了三天。我向他再三宣傳,搞飛機發動機,沒有一個試驗基地是不行的,必須要有試驗設備,否則發動機根本搞不出來。他聽得很認真,而且聽明白了,給予了支持,批了5000萬元,就在距離606所25千米遠的一個地方,原來是金屬研究所的一個大車間,那個地方相當大,叫舊站,開始籌建0307基地。
那裏的基礎建設工作主要是劉蘇所長、苗逢潤副所長和虞光裕同誌負責的。很不幸的是虞光裕同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下放到車間,勞動中被砸傷,因工傷而去世了,這是我們發動機研究領域的重大損失。虞光裕同誌是中央大學畢業的,比我高一屆,原來是在410廠的設計科擔任科長,組建二所的時候,把他和一些同誌抽了出來。他是學飛機的,但由於搞發動機的隻有我一個人,學飛機的有徐舜壽、黃誌千(注8),所以就把他放在了二所,他擔任總設計師。
我們兩個人相處很融洽,工作中互相支持,在所裏宿舍區又是鄰居,兩家人和睦相處,至今,我還和他的家人保持著聯係。讓人欣慰的是,他夫人現在生活很好,晚年生活很幸福,他的幾個孩子也都很有出息。
20世紀60年代,有一個英國的企業———納皮爾發動機公司,由於要被兼並,它的一些試驗設備想要賣給我們,價格很低,是以廢鐵的價格出售。問我們要不要?我決定要把這些設備買下來。
1957年,我出訪英國的時候曾向劉鼎同誌(注9)申請了一萬英鎊,是準備采購英國的一些技術性刊物、雜誌和公開出版的技術資料。當時劉鼎同誌授權,購買什麼資料由我全權決定。結果,我在倫敦的女皇出版社挑選了很久,有用的資料不是很多,最後隻化了幾百英鎊。所以我就把剩下的幾千英鎊存放在當時我國駐英代辦處負責人宦鄉同誌那裏。現在要買這些設備了,就把這些錢派上了用場。
後來這些設備安裝在0307基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這也是我的罪狀。把我押在這些設備旁邊,開我的批判會。
我在所內抽調有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組建了試驗設備設計室。現在計算機技術雖然能解決發動機設計中的很多難題,但我的觀點是,發動機最後設計成功,仍然要靠大量的發動機試驗。
在發動機試驗工作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環節,即測試儀表和測試技術。我主張,高精度的溫度、壓力、振動、應力測量傳感器都要立足於國內,自力更生,自己解決。這樣,即使受國際封鎖,也不會影響發動機的正常研製。
我抽調了一批技術人員,組建了儀表設計實驗室和強度儀表實驗室。在試驗基地,我們不停地進行著大批發動機部件試驗,為發動機研製打下了基礎。我反複強調的是,設計力量、材料工藝技術和試驗設備是發動機研製的三大技術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在這一段時間裏,我們的工作都是非常繁忙的,常常一天工作12小時以上,很多同誌都是以所為家,一幹起來都沒有節假日。
就在這一段時間裏,我的眼睛出現了問題,視網膜剝落。我那時打籃球,在球場上,我突然覺得,怎麼回事兒?從左邊過來斷我球的人我看不到。後來,組織上安排我到濟南去治病,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也沒有治好。
注釋
7·唐延傑(1909—1988):1909年11月7日,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曾任國防部航空研究院院長、國防科委副主任。
8·黃誌千(1914—1965):原名黃永塤,1914年1月23日,出生於江蘇淮陰。1961年8月,黃誌千被任命為沈陽飛機設計所總設計師。
9·劉鼎(1903—1986):原名闞尊民,1903年12月15日,出生於四川省南溪縣。1936—1937年,任中共中央駐東北軍代表。1960—1966年,曆任三機部副部長、常務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