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顆星的上校
(1961)
1961年8月,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設計研究所成立,我擔任技術副所長,主持二所的發動機研製工作和試驗基地的建設。稍後的一段時間,實行了軍隊化管理,我被授予技術上校,肩章上是兩道杠三顆星。在貴州大定國民黨的發動機工廠的時候,也是實行軍隊管理,我去的時候是少尉,後來到美國學習,升為中尉。現在我是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的上校,確實是很自豪的。在授予軍銜的時候,還給我配了警衛員,每天上班、下班、晚上加班,警衛員都要跟著。
那時,二所的所長是劉蘇,政委是張顯。他們都是部隊幹部,老革命。劉蘇的軍銜是少將,張顯是大校。他們主持全麵工作,我抓技術工作。
我在二所工作期間,注意力集中在探索發動機研製方法和研製程序的新路子上。那一段時間,組織安排我多次出國考察,1957—1965年,我訪問了英國、蘇聯、法國、聯邦德國、瑞士等國,兩次參加巴黎航展。組織的安排,給了我學習、借鑒國外經驗的機會。
老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給自己定下的,在所裏的工作也有七件事,也是自己要常想著的:一是設計隊伍建設;二是試驗基礎建設;三是抓試驗儀器的設計、製造;四是試驗設備的設計、製造,也就是非標準設備的設計、製造;五是組建加工車間,是一個萬能車間,既可以加工非標準設備、測試儀器,又可以加工一些試驗件;六是抓圖書館、情報資料室和檔案室,為了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我還設立了產品、零件陳列室,就是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國外產品的殘骸,拿來陳列起來,供大家參照學習;七是抓人才培養。那時和蘇聯的關係已經緊張了,從蘇聯拿不到更多的東西。新的技術資料都是英文的,但那時很多同誌學的是俄語。為了大家能夠掌握英語,我組織了一些同誌,每天早上先到我家裏讀英語九百句。周曉青同誌是清華大學畢業的,還有一位華清同誌,西工大畢業的,英語很好,就請他們來教大家。
1963年,沈陽六院二所人員合影(前排中間為吳大觀同誌,右一為虞光裕總師,左一為苗逢潤副所長;二排右一為張顯政委,左一為毛海廣政治部主任;後排中為田維良副政委)
在二所成立初期,六院領導指示:為了從仿製轉向自行研製,要執行“摸著石頭過河”的方針,即摸透米格-21飛機、渦噴7發動機。(這是和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精神相一致的)。並決定將0307基地的試驗建設的規模定為以試驗渦噴7發動機部件為主。全所的設計人員在此方針的指引下,設計技術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摸透工作進行不到一年,受到當時的“極左”思潮衝擊,又在並不具備設計所需條件的情況下,開始設計殲9飛機需要的大推力加力渦扇發動機———渦扇6發動機(代號“910”)。
在第二研究設計所工作期間,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我曾經說過,我們設計發動機的思想從哪裏來呢?應該是從塔灣來!塔灣是什麼地方呢?就是601所所在地。意思是說發動機設計思想應該密切配合飛機。我還提過,技術情報是我們搞研究設計同誌的食糧。這些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甚至把塔灣和台灣掛在一起。但這些話反映了我對科研工作管理的想法。
在606所,我提出要在技術人員中建立幾個製度。
一、建立對年輕大學生的考試製度
這個製度主要是對新分配來的大學生進行考核。我當時的想法是,發動機設計中最重要的是發動機總體氣動設計,其次是燃燒室、壓氣機等部件的設計,然後是附件設計。所以我認為,要把新到的大學生分一分,把尖子學生放到氣動設計部門。後來我又認識到,結構設計、強度計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把這一部分放到了和氣動設計同等重要的位置。
但此製度僅執行過一次,以後就廢除了。
二、建立出差彙報製度
這個製度是針對因工作需要外出的技術人員。我要求,凡出差的同誌回來,必須把自己出差的情況做一個彙報。參加會議也好、解決技術問題也好,必須有一個書麵彙報。否則,財務不予報銷差旅費。
三、建立年終總結製度
這個製度主要是針對室主任一級的幹部。我要求在每年年終,必須有一個技術總結。總結中強調的是對國外技術前沿的跟蹤,一定要附上圖片,介紹技術發展的現狀。
這些製度有的堅持下來了,有的沒有能夠堅持下來,因為大家的想法不完全一致,其中也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