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領導怎樣支持這項研製工作
在籌建飛機和發動機設計機構中,航空工業局的領導在調集技術人員、決定飛機和發動機設計方案上做了大量工作,為首次研製自己的飛機和發動機創造了較好的條件。沈陽航空發動機廠黨委和莫文祥廠長,在發動機設計室成立初期,對設計人員的生活、後勤供應等方麵,給予了物質上的支持,減少了設計人員的後顧之憂,使他們一心撲在工作上。
1958年5月,工廠正在緊張試製新機時,航空工業局的王西萍局長親自到沈陽兩廠作動員,使試製工作再次出現高潮。通過20小時長時間試車的新發動機提前於6月底送到沈陽飛機廠,裝上了殲教1型飛機。7月26日,飛機在沈陽飛機廠機場首飛成功。8月1日,葉劍英元帥、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上將等親臨沈陽出席了慶祝大會。1958年10月,裝備噴發1A發動機的兩架殲教1飛機,從沈陽飛到北京南苑機場,接受中央領導同誌的檢閱。首次研製成功的飛機和發動機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使從事航空科研事業的技術人員、工人和幹部受到莫大的鼓舞。我是在沈陽和廣大工人、設計人員一起度過青春年華的,是在大家的幫助下成長的。我能參加噴發1A發動機的研製,對我後來從事航空發動機的研製工作有著深遠的影響。迄今為止,人們對這支發動機設計隊伍艱苦奮鬥的曆史,仍保留著諸多美好的回憶。
我們就憑借著這種敢於拚搏、勇於創新的精神,與廣大工人一起奮戰了210個日夜,經過20小時的持久試車,首批四台發動機研製成功。
1958年7月26日,這四台發動機裝在新設計的殲教1飛機上試飛。這架裝有噴發1A發動機的國產噴氣教練機試飛成功,標誌著噴發1A型發動機勝利誕生。1958年10月,裝備噴發1A的兩架殲教1飛機,從沈陽飛到北京南苑機場,受到中央首長的檢閱。後來飛回去的時候,在東北綏中的一個機場,一架飛機強迫降落下來。為什麼呢?發生了機械故障,我們的渦輪葉片的葉尖後緣掉了一塊,出了問題。現在想起來真是後怕,如果真的把飛機摔下來,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我們這幾個人也就成為曆史的罪人了。
但我們畢竟取得了成功,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們中國人是能夠造飛機和發動機的。雖然有很多困難,中間出現了不應該做的事情,盲目幹了一些工作,當時的熱情是應該鼓勵的。
總結那段工作,我們可以說,新設計發動機方案的選擇,走什麼途徑,承擔多大風險,是設計發動機能否成功的重要環節。噴發1A研製初步成功給新機研製闖出了一條路子。
這次初戰告捷給了我很大鼓舞,也堅定了自己以後堅持要走自主創新路子的決心。後來又搞了幾個型號,確實是憑借熱情。
我們搞出來噴發1A發動機了,但還是小。我記得,當時410廠的生產廠長說:“你們這個發動機就像枕頭一樣大。”我聽後想,你說我們的這個發動機小,我們下次就給你搞個大的。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紅旗2號。
1959年9月,我們設計、試製的紅旗2號噴氣發動機上台試車,為慶祝國慶十周年獻禮。為此,航空工業局發來賀電。
注釋
3·莫文祥:山東夏津人,1923年出生。曾任沈陽航空發動機廠廠長、黨委書記,沈陽飛機廠廠長,航空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
4·王西萍:1914年12月,出生於山東樂陵。曾任第二機械工業部航空工業局第一副局長、局長,第二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交通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5·油江:原名張定襄,1915年5月出生於湖北省公安縣。1978年4月,任航空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等。
6·虞光裕(1918—1970):1918年8月出生,江蘇省金壇縣人。1941年畢業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航空工程係飛機專業,進入航空研究院任技術員、副研究員。1945年1月赴美國,先後在麥克唐納飛機公司、華盛頓大學航空工程係工作和學習,後派到英國格羅斯特飛機公司從事飛機設計。1949年初,虞光裕拒絕了國民黨政府的赴台命令和英國幾所大學的聘教機會,衝破重重封鎖,輾轉3個月,回到祖國懷抱,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53年,任沈陽航空發動機製造廠設計科長,1956年5月完成渦噴5試製。1956年8月,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發動機設計室主任設計師,1957年3月被任命為設計室副主任,先後主持和組織了噴發1A、“紅旗”2飛機發動機的研製。1959年參加全國群英會,受到毛主席的接見。1961年8月,被任命為六院二所總設計師,組織領導了渦扇5、渦噴7甲、渦扇6等型號的研製、試驗設備的規劃設計和試驗基地的建設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0年5月因公去世。後被追認為中共黨員。